閆奇
摘 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任何一個科目都需要學生有興趣才能學好。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展開自主學習,促進學生數學學習素養的培養,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及教學質量。為了分析興趣驅動視角下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途徑,針對興趣驅動視角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意義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興趣驅動視角;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所有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均應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展開相應的教學,得到較為高效的教學目標。小學處于人生發展過程中較為關鍵的時間段,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受到傳統教學體制的影響,采用的教學方式較為單一、固定,教學氛圍較為沉重及枯燥,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及學習興趣,阻礙了學生探究、自主學習及思考的積極性,導致小學數學教學效率較低。因此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式尤為重要。
一、興趣驅動視角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意義
學習興趣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學習、認知、實踐的強大動力,能指引學生向著正確的方向思考、學習,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了興趣才會在教師的引導下一步一步深入知識點進行學習、思考及探究,在思考過程中發現知識,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及數學學習意識,使得學生養成獨立思考、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在開展興趣驅動視角下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意識及自我教育能力能夠得到較好的培養及發展,促進學生審美情趣、實踐能力及創新精神的培養,學生一旦對數學知識點感興趣,就會產生想要深入知識點進行探究的欲望,積極主動地融入學習過程,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降低學習難度,提高學生的綜合數學素養,促進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及教學水平的提高。
二、興趣驅動視角下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途徑
1.創設故事或游戲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年齡性格特點出發,積極開展故事或游戲化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注意力,將學生快速融入課堂學習過程中去,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1]。如在進行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加與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故事情境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一天小豬佩奇要去小羊家做客,媽媽讓小豬佩奇帶著5個蘋果、6根香蕉去做客,到了小羊家后,小羊吃了1個蘋果和1根香蕉,問小豬佩奇一共帶了多少數量的水果去小羊家?小羊吃完后還剩多少個水果呢?通過學生感興趣及熟悉的卡通動畫形象吸引學生的眼球,使得學生積極主動地進入問題展開思考及解答,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
2.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展開小學數學教學,創設多元化的教學模式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聯合信息技術展開多元化的教學模式,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及教學內容,改變傳統教學過程中的單調、枯燥及固定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及學習興趣,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為學生構造一個豐富多彩的視覺及聽覺學習環境,將抽象難懂的數學知識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轉化為圖片或視頻等直接的形式展現給學生,降低數學學習難度,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及學習需求,還能激發學生獲得信息及新知識的需求[2]。如在進行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對稱、平移和旋轉”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小學時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憑借學生的認知水平及課本中的介紹學生很難想象一個物體平移、對稱及旋轉后是什么樣子的,教師在這一教學過程中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為學生一一形象地展示一個圖形對稱是什么樣的,平移后是什么樣的,旋轉后又是什么樣的,以直觀具體的形象展示在學生眼前,降低學習難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及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有效性。
3.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提高學生的綜合數學素養
小學生由于年齡性格的特殊性,多數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愛做小動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從學生這一特殊的興趣愛好出發,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思考數學問題,把握數學知識,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及主動性[3]。如在進行“觀察與測量”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教室內的桌椅板凳、黑板、書本、文具等物體進行測量,鼓勵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發揮自主學習能力,積極思考問題,養成獨立思維的好習慣,構建完善的數學知識結構,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點解決實際數學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興趣,促進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三、結語
在興趣驅動視角下開展小學數學教學主要通過創設故事或游戲情境、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展開小學數學教學,創設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及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提高學生的綜合數學素養等教學途徑促進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董章怡.高等數學教學中的興趣驅動對策探討[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15(19):18.
[2]馬艷.興趣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東西南北(教育),2016,22(12):74.
[3]時蕊.興趣驅動視角下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思考[J].小品文選刊(下),2017,30(5):108.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