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美
摘 要:受到身心發展特點的影響,小學一年級學生在數學課堂中很難遵守行為規范,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行為規范的養成,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從小學數學課堂學生的行為習慣入手,對其培養策略進行了分析,旨在提升課堂教學水平。
關鍵詞:小學一年級;數學課堂;行為規范
教師要想提高小學一年級數學知識教學水平,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進而培養學習興趣。教師要密切關注一年級學生的學習行為和習慣,一旦發現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出現問題,要及時予以糾正,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進而促進小學一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行為規范及養成。
一、培養學生認真聽講習慣
小學階段的學生,尤其是剛入學的學生,他們具有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特點,對任何東西都會感到好奇。但是,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其知識講授會十分枯燥,導致很多學生對數學知識失去興趣,不愿意認真聽講,東張西望、搞小動作。這些行為都屬于不規范的行為,而且是不好的學習習慣,會對學生的學習效率造成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一定要進行糾正,但是不能予以斥責,要通過有效措施告知學生這種行為的不正確性。比如,在人教版小學一年級數學《認識鐘表》的課堂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方法的單一性,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愿意聽教師講課,教師為了培養學生認真聽講的習慣,可以在教學之前創造相應的教學情境,“同學們,你們每天幾點起床?”“幾點吃早飯?”這時學生的興趣被有效激發,精力全部集中在課堂中,教師可以適時引入鐘表的教學,在培養學生認真聽講習慣的同時提高小學一年級數學課堂教學水平[1]。
二、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習慣
數學知識的教學能夠鍛煉學生思維,在學習過程中需要主動思考,而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以自身的“教”為主體,應該體現出學生“學”的主動性,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對于一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在智力上存在著一定差異,因為每個兒童的生活條件、家庭背景以及思維方式等不盡相同,在面對同一個數學問題時,他們的思路、應對措施可能完全不同。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為了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習慣,不能強調一致性,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措施進行教學。比如,在人教版小學一年級數學《8、9的分與合》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8、9可以分成幾和幾?”“幾加幾等于8?”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主動思考,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出結論,取得的教學效果良好。由此可見,與直接告訴學生答案相比,在教學時要多問學生“為什么”,讓學生主動探究。
三、培養學生大膽發言習慣
在一年級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會有主動提問的機會,而這些學生有一些是教師經常提問的學生,一些則不是。發言主要是要求學生將自己的思考過程用語言進行表達,將內容的知識轉變成外部語言,這樣不僅加強了學生對學習信息的反饋,還能使教師及時掌握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深度,有利于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教學。在發言過程中,學生一定要表達清楚,讓教師和同學聽懂,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比如,在人教版小學一年級數學《圖形的拼組》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兩個長方形拼在一起可能形成什么圖形?”有的學生思維轉變較慢,可能一時無法理解,所以在回答時沒有回答正確,這時教師要注重用語言鼓勵,“你真的很棒,能夠大膽發言,雖然錯了,但是沒關系,老師相信你下一次一定能回答正確。”經過教師的鼓勵,學生信心大增,會更加愿意在課堂上發言,對今后的學習有很大幫助[2]。
四、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習慣
動手操作是小學生認識事物的重要方法,他們在動手操作過程中會獲得經驗,而且在開展操作活動時,學生與學生之間還能進行溝通交流,促進同學之間的感情,在合作的基礎上完成相應任務。只有學生對某件事物感興趣,才愿意深入探究,而小學生的動手欲望較強,如果在課堂中組織動手操作活動,學生會更愿意參與到學習中,有利于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另外,為了培養一年級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在數學教材中有大量的分一分、畫一畫、擺一擺等操作活動,學生能夠在直觀的操作活動中充分掌握數學知識,積累操作經驗,進而提高教學效率。比如,在人教版小學一年級數學《認識物體和圖形》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認識課桌、足球、電視、紙箱、三角尺等物體,之后提問學生“它們是什么形狀的”。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得出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的特征。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動手操作,制作一個長方形、正方形及圓形,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圖形的認識,也教會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所學知識,為后期的學習奠定扎實基礎。
綜上所述,小學一年級學生的數學基礎直接影響著以后數學的學習效率。要想實現小學數學教學水平的提升,要對學生的課堂行為習慣進行規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聽講習慣、主動思考習慣以及大膽發言習慣,為今后的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蓓.小學一年級數學課堂的行為規范及養成[J].課程教育研究,2014(36):172-173.
[2]劉新杰.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開展師生互動[J].新課程(中),2011(6):35.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