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建軍
【關鍵詞】 TBLT;任務教學法;高中英語;寫作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9—0113—01
20世紀80年代以來,外語教學法研究者和二語習得研究者通過大量的實驗研究和理論探索,提出了“在做中學”、“在用中學”這一具有重大影響的語言學習理念和模式,即TBLT(任務型教學法)。本世紀以來,美國、英國、比利時、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都不同程度地采納了TBLT外語教學模式。在我國,近些年來一些外語研究者和二語習得學者相繼對TBLT作了介紹和評論,同時對其如何在英語教學中運用進行了具體而富有成果的研究和探討。結合已有研究,筆者認為,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運用TBLT模式很有必要,也有助于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TBLT的理論內涵及特點
根據語言習得機制,以輸入與互動假設理論為基礎,TBLT是以任務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活動模式。該模式反對單純的無語境語言操練和知識灌輸,從而強調通過教師精心設計情境化任務并組織學習者積極參與任務活動來達到溝通、交流和語言習得的最終目的。
這種“在做中學”的外語教學理念已被引入到我國的基礎英語教學實踐中。《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提倡TBLT教學模式,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能用英語去完成任務,并在學習過程中培養情感體驗和調整使用學習策略,以積極的學習態度實現任務目標,把培養語言綜合運用能力,落實到教學過程中,從而促進和培養學生在真實具體的語境中使用英語的能力。在以往的研究中已經證明,相對于傳統外語教學法,TBLT具有幾大突出優點:1,在話題(情境)的指引下,用目標語言進行交流活動;2,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者來實現交流目標完成任務;3,以學習者為主體進行任務活動。事實上,完成任務的過程就是旨在把語言教學情景化和課堂語境化。
二、例析TBLT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運用
筆者為Modul4 Unit1Women of achievement.一文設計了課前、課堂、課后三個階段的具體的寫作任務。在完成這三個階段寫作任務的教學過程中,就是讓學生通過搜集整理分析Jane Goodall的生平事跡去實踐、參與、合作、體驗和感知這一過程,從而把學生運用綜合語言的能力提高并轉為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具體過程概述如下:
1.課前任務
教師設計任務,組織學生分小組搜集整理有關Jane Goodall生平事跡的聲、像及文字資料,重寫“A student of African wildlife.”一文。目的是鍛煉學生通過信息收集、加工和處理來進行仿寫的能力。學生以6到7人一組,明確任務,分頭行動,通過各種途徑獲取Jane Goodall的相關信息,并將獲取的信息與小組成員初步交流,并將有關Jane Goodall生平事跡的聲、像及文字資料制作成卡片,在隨后的課堂上分小組,派代表向全班呈現成果。
2.課堂任務
各小組分別推選出一位代表向全班講解本組撰寫的Jane Goodall的生平事跡。這一任務的目標是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課堂中進行,既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也訓練了他們聽說讀的能力。首先,各小組分別展示自己寫作的Jane Goodall生平事跡成果。在展示過程中學生可以接受其他小組成員及教師有關Jane Goodall生平事跡的提問,也可以向其他小組成員提問。緊接著,小組內分析討論其他小組撰寫的Jane Goodall生平事跡成果來取長補短。之后,教師對各小組撰寫的Jane Goodall生平事跡成果進行公正評價并提出完善意見。
3.課后任務
這一階段的任務是小組間討論,并寫出自己對Jane Goodall的評價,各小組間可互查資料。這一任務設計主要目的是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具體操作是:首先小組討論Jane Goodall的生平事跡以及值得我們學習的品質。然后,各小組成員以“What can you learn from Jane Goodall?”或者“What do you think of Jane Goodall?”為話題自擬題目寫書面表達。
三、運用啟示
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TBLT模式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有如下優勢。1.TBLT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和生生之間,師生之間互動交流的機會,給習得者充分展現自我的空間;2.TBLT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3.TBLT不僅滿足了學生求知、參與、交流的需要,也使學生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設計任務時應注意的問題是:1.任務目標既要明確又要具有可操作性,否則學生可能會望而生畏,放棄任務。2.活動任務的內容要真實,要切合學生實際,否則就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3.活動要有利于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發展語言技能,全面提高實際語言運用能力,切忌為設計任務而設計任務。4.活動不能僅限于課堂,而要延伸到課堂以外,并具有開放性,還可以允許分歧存在。
編輯:趙玉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