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嚴重的阻礙了學生的發展,要想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就要求教師把學生學習的主動權真正地交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真正地做好課堂的引導者。要想改變教學模式,倡導“少教多學”的理念是勢在必行,這種理念的實施在實際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高中數學;倡導自主學習;運用媒體教學;運用恰當評價
一、 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倡導自主學習
傳統課堂教學語境下,教師是課堂教學信息的唯一來源者和控制者,是課堂教學中知識傳授的絕對權威,而學生只是課堂教學中知識的被動學習者和接受者,教師不需要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他們對學習的差異性需求,教師只需要運用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把尺子,就可以達到教學目標,即將教師自身所能掌握的知識一股腦的傳授給學生,這種課堂教學形式壓抑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思維的靈動性。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經說過:“知識是教不盡的”。所以知識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不可教的。所以教師課堂教學中“要針對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學生的個體差異展開教學”。因此,教師必須考慮采用有效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來盡量滿足來自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生活經歷的這群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實現新課標中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課堂教學目標,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少教多學”的本質要求教師要進行“精教多學”,即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多教”轉向以學生為主體的“多學”,實現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式的課堂學習。這主要表現在:(一)教師會重新組合教學內容。教師對教學的內容會做適當切分,以實現課堂教學內容的重構,滿足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換句話說,教師會在同一張教學案中設置不同難度系數的題目;(二)教師會重視小組合作的實施。傳統的課堂教學是線性單兵作戰,而少教多學則提倡在自主學習的前提下,開展形式多樣的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在這樣的教學形式下,只是起著引導者的作用。
二、 恰當運用媒體教學提升學生能力
在信息發達的時代,數學教學不再是簡單的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和一把尺子就能解決的了,這些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了。對于數學學科而言,它有自己的特點,尤其是高中數學,學生必須對數學有立體感覺,有豐富的空間想象力,這樣,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中拓展學生的視野,為他們創造條件,進行空間想象力的方法指導和訓練,教師倡導的“少教多學”的課堂模式也恰好符合學生的要求,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主動地進行多學,以提高自身的素質。在逐步提高學生自身素質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地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努力為學生營造一種真實的氛圍,是學生能感到真實的存在于情景中,他們更能真實地描繪出自己頭腦中的圖像。教師可以在課堂中播放一些以數學內容作為背景的視頻或片段,或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教師要適時地鼓勵學生,指引他們大膽地想象。當學生的思想認識達到一定的高度后,教師再行之有效的具體指導方法,學生可能會大大提高數學的空間想象能力。所以,借助媒體教學是學生對數學的運用感到震撼,為了他們求知的欲望,他們會竭盡全力的學習的。再者,運用媒體教學的好處是,可以將教師解放出來,網絡信息非常豐富,教師可以精心挑選,取其精華,用于課堂,使一些抽象的、難理解的概念性的問題變得形象化、直觀化。利用媒體教學為課堂營造了一種多彩的氛圍,既擴大了課堂教學的容量,創設了真實的情景,又直觀形象地解決了抽象的問題,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運用數學交流過程中還增強了師生之間的感情。所以,課堂中運用媒體教學,是真真地對“少教多學”模式的最好體現。
三、 恰當地進行課堂評價促進個性發展
俗話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不錯,課堂中學生對于教師的言語評價是十分在意的。教師恰當的表揚、鼓勵會大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會大大激發學生的興趣。尤其課堂中教師要提倡的“少教多學”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更應該完善對學生的評價,要注重對學生的評價。評價時要盡量多元化,讓學生感到新意,主要是讓學生感到自己的與眾不同,否則教師千篇一律的評價,不但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更重要的是他認為自己在老師的眼里和其他人都是一樣的,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而后他的表現可能會趨向于消極態度。所以教師的評價更應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另外,為了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積極參與,教師的評價要盡量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進行恰當的引導,而不是遇到教師不滿意的答案,就“一棍子打死”,這樣也會大大地制約學生的發展的。所以,教師課堂中的評價是非常重要的,評價進行的恰當會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也會更有效地推動課堂教學的進行,對完成教學任務,培養學生的能力都是十分有效的。
總之,數學課堂教學不僅僅是教給學生相關的知識,還要培育他們該如何做人,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這樣,就要求教師倡導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把課堂的主陣地真正地教給學生,對學生有效地進行指導,在教師的“少教多學”的理念的指導下,使學生采用有效的、合理可行的方法進行學習,能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深入地挖掘文本,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便達到數學課堂中學生應具備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塑造學生,使學生得到更全面的發展。
作者簡介:黃淑俠,河北省承德市,河北承德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