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是教育的根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是開展教育的瑰寶,在開展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有效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對于提升小學語文教育質量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可以實現當代小學語文教育的目標。
關鍵詞:小學語文;傳統文化;人文素養;教學創新
小學語文學習難度比較高,特別是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小學生通過網絡等媒體獲取大量碎片化信息,無法構建有效的文化認知和理解體系,在這樣的背景下,通過開展傳統文化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提升人文素養。
一、 傳統文化對小學語文教育的價值分析
傳統文化對于改進小學語文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在教學實踐中,由于思路和理念上的限制,學生對于課堂的參與度并不高,人文素養得不到有效的鍛煉,中華傳統文化可以轉變這種教學局面,通過引入傳統文化,提升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進而提升教學效果。隨著現代教學改革的推進,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空間越來越大,可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傳統文化既可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也能提升教學綜合水平,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小學生文化格局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可以滿足當代學生的多元化需求,現代學生成長在互聯網時代,對于傳統文化知識和文化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不斷優化傳統文化教學方法,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文化內涵,讓學生融入到文化知識體系中,對于學生和語文教學而言具有積極的教學價值。
二、 滲透傳統文化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策略
(一) 注重挖掘利用傳統文化資源
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過于注重理論基礎教學,對于傳統文化知識不夠重視,這與當代課程教學改革的趨勢背道而馳,不利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作為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重要內容,《憫農》由唐代詩人李紳創作,是提升學生文化意識的重要文章。“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千古名句,更是為學生所熟知,如何在原文的基礎上進行深入拓展,融入進現代人文意識和文化精神,是該文章教學的創新方向,同時也具有比較高的難度。在開展《憫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理念和方式入手,構建文化教學體系,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的同時,通過細微的生活實踐,落實人文意識,提升綜合素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從課堂轉向現實生活,通過現實生活案例,讓學生們懂得環保的道理,提升綜合人文素養。教師可以說:“同學們,保護地球文化資源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我們除了在生活中要珍惜每一粒糧食之外,還要做些什么呢?比如說,我們可以不使用一次性餐具,要隨手關閉水龍頭,要拒絕過度包裝……”
(二) 強化人文意識的實踐滲透
開展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的根本在于培養學生的人文意識,進而提升學生綜合人文素養,在這樣的背景下,中華傳統文化對于小學語文教育來說就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實現文化教育目標,首先要在教學中增加文化教學環節,增加文化教學內容,讓學生充分參與人文實踐,通過實踐提升參與人文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養成良好的文化習慣打好基礎。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下,一般就是平鋪直敘開展教學講解,學生對文化教育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入,通過創新教學的方式,可以提升綜合人文教學水平和效果,滿足現在小學人文教育需求,在實踐中,如何進一步提升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仍需要進一步重點持續關注,也是利用傳統文化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關鍵。
(三) 讓傳統文化與生活聯系起來
知識源自生活,高于生活,如何讓知識回歸生活本身,是現代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教學發展的重要課題。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讓傳統文化知識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可以提升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鉆研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有更多的新鮮感,滿足互聯網時代小學生的學習需求。在人文教學實踐中,既要在教學中融入生活化教學理念,也要善于從生活中汲取教學營養,讓現實生活與傳統文化知識有機結合起來,提升學生的人文知識領域和理解效果,幫助學生實現高效學習目標。對此,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時候,由于理解和掌握難度不大,關鍵在于文章深度如何拓展,進而與現代社會發展形勢有機聯系起來,讓學生們都能深刻理解文化對于現代社會的重要意義,進而從中汲取營養,提升自身的人文意識,在實踐中做到文化育人。比如說,《弟子規》等經典古籍就是很好的教學資源,通過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可以提升教育水平。《弟子規》中“入則孝”、“出則弟”等內容,都對現在學生的教育有很強的啟示性作用,可以滲透到語文教育中來,對于減少學生對教育、生活的抵觸情緒也很有作用,培養學生健康、積極的人格。
(四) 讓傳統文化內容具有時代性
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想實現傳統文化知識的有效滲透,必須讓傳統文化具有時代特征。比如說,《論語》就具有極強的時代感,《論語》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也正是當代學生所欠缺的,當代孩子容易驕傲自滿,“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就能起到很好的警醒作用,現代學生比較冷漠,則可以利用“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來教育學生,讓學生在傳統文化中感受到時代的力量,通過讓傳統文化煥發出時代光輝,也可以提升小學語文教育水平的實際效果。
三、 結語
綜上所述,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點分析教學問題,并采取有針對性的傳統文化教學策略。通過利用多元化教學模式,可以不斷優化傳統文化教學結構,提升教學綜合效率,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滿足當代小學語文教育需求,實現小學新課程教學改革目標。
參考文獻:
[1]李毓鴻.加強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提高學生人文素養[J].東方教育,2015(3):186-186.
[2]何紅萍.論小學語文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性[J].兒童大世界(下半月),2016(10):5.
[3]蘇建霞.小學語文本色回歸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J].神州,2017(12):248.
[4]忻娟.小學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和提高[J].中國校外教育(基教版),2015(6):60,84.
[5]王國學.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J].小作家選刊,2016(34):206.
作者簡介:
義向陽,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廣西賀州市富川縣葛坡鎮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