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倫波
摘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引導學生擁有正確的數學學習態度,才能夠將數學知識融會貫通,才能夠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擁有良好的心理狀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開展心理教育,能夠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鞏固和理解,還能夠幫助教師清晰地認識到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的情感與態度。
關鍵詞:小學數學;心理教育;生活經驗
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教育,能夠使學生走出自卑、沮喪、叛逆等負面消極情緒和心理陰影,使學生通過情景、故事去體會和感悟自身的心理品質,領會所學內容,提升自我的思辨能力,從而實現教師設計的一定的教學目的,學生在課堂教學能夠通過情境或故事從心理上產生樂趣,教師對學生的表現要給予積極的評價,學生的心理素質決定了教師對其的積極認可,保證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打造數學教學環境。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開展心理教育常見的問題
(一)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中沒有滿足心理教育的要求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數學課堂教學具備很強的好奇心,非常樂于積極的探索,經常不知疲倦的對周圍的環境事物進行交流,學生與生俱來的這種天性是建立積極心理品質教育的內在驅動力,更是學生求知力產生的重要源泉,培學生養成主動學習和研究的能力,但目前適應了傳統授課方式的學生能不能及時適應新的角色還有待觀察,只有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實踐運用能力,使學生產生足夠的數學學習興趣,但學生還需要一段較長時間的調整與努力才能配合心理教育的要求,所以,數學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發現學生存在的不足,克服學生心理障礙。
(二)心理教育的效率可能性較低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完成一個完整的、有實效的教學全過程,需要教師和學生傾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教師需要準備資料、學生查閱和討論等來完成對數學問題的分析和理解,學生在這時可能因為由于數學內容的難度而產生焦慮,導致在心理上無法承受學習難度的加大,心理壓力增大,學習效率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教師要引導學生改變心理狀態,可采用游戲教學法進行引導。
(三)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難以開展心理教育
很多數學教師認為在課堂中提問是最好的教學方式,但有極少一部分老師還是會按照自己在課下所制定的教學方案從頭到尾闡述一遍,學生的學習難度不是很大,學生也能夠積極的參與課堂教學的學習,提高自身的學習興趣,從課堂教學中獲得更多的學習經驗,但學習積極性不強。另外,一些老師由于對學生學習的質量和內容不夠了解,對案例的設置不僅空洞、簡單而且直白,導致學生無法接受教師的教師的授課方式。而且,小學課堂僅有40分鐘,教師為了按照教學需求追趕教學進度,學生的思考時間相對較少,學生只能夠按照教師設計的思路對問題做以解答,長期以往,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降低。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開展心理教育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尊重學生的知識基礎
數學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對課堂新知識的學習進行分析,通常情況下都會要求學生利用曾經學過的知識點與現在所學知識點相互結合,但是通常情況下,新知識和舊知識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數學知識進行梳理。教師應當要求學生突破思維定勢,對學生的智力發出挑戰,這種思維方式決定了學生必須對之前學過的知識加以積累,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并以小組為單位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發言,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積極的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從中獲得啟發,從而有助于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二)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由于心理素質的限制,無論是在學習還是生活中都以常見的實物具有密切的聯系,因此將生活中的實物引用到課堂教學中進行情境創設,把握學習與生活空間的關系。
小學五年級接觸“平行線的畫法”,與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具有密切的聯系,因此教師可以將生活中融入到小學數學課堂中來進行試驗演練。教師可以將教室中的窗戶作為對象讓學生進行研究,教師可以這樣提問,根據你所熟悉的窗戶結構,如何能夠畫出我們現在所學的平行線,大多數學生由于對平行線這一概念第一次接觸,因此不知道將三角尺和直尺放在哪個位置,有的學生對于換了方向的直線不知如何去畫,直尺來回轉換后幾次方向也未能找準位置,無法保證畫出的直線和已知直線平行的情況,很多學生對于直尺的移動感到糾結和困惑,因此教師在對于窗戶的畫法的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如何能夠保證窗戶邊緣在平移前后與已知直線是平行的?如何能夠在窗戶上安裝窗門?在安裝窗門是應當需要注意什么?畫平行線的步驟需要哪些?因此將裝窗戶作為研究對象引用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能夠方便學生對“平行線的畫法”的進行理解,并能夠對其步驟進行記憶。
(三)尊重學生的心理特點
學生通常都對新學知識具有一定的好奇心,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學習規律創造新穎性,讓學生對未知的事物進行挑戰。例如,學生在對“角的量度”進行學習時,由于量角器的數字在內外兩圈都有包含,并且量角器的數字具有反向性特點,學生在對量角器進行學習時,往往對數字找不到清晰的方向,因此教師必須按照學生的思維去考慮問題,可以利用肢體語言對量角器的角度問題進行訓練。在這一過程,教師可以以自己的身體作為角的頂點,將手臂作為量角器可以旋轉的角度,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從兩臂的重合開始,將一臂作為靜態,另一臂作為動態進行度數的轉換,然后教師在這一過程中進行輔助性教學,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力對量角器可以張開的角度進行感受,然后進行方向的對換,反復練習,最終保證所有學生都能夠對“角的量度”進行掌握,雖然有時在度數展開的角度上不夠精確,但學生會對數學課堂教學內容有清晰的認識,對角度的學習更加輕松,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 何小亞.學生“數學素養”指標的理論分析[J]. 數學教育學報. 2015(01)
[2] 吳小莉.充盈數學文化意蘊,培養“博雅”數學素養[J]. 生活教育. 2018(01)
[3] 黃曉云.融入數學文化 提升數學素養[J]. 教師. 2017(30)
[4] 巫梅芳.培養學生數感,提升數學素養之策略[J]. 數學學習與研究. 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