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強
摘要:2017年12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國家層面闡述了推動產教融合的重要性,宏觀上關系到國家創新戰略的順利實施和經濟的協調發展,微觀上關系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進而更加適合企業人才需求。產教融合是現代我國職業教育的必然選擇和重要趨勢,也是破解職業教育發展難題的創新舉措。校企合作是實現產教融合的重要途徑,通過學校與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全要素融合,解決人才教育供給與產業需求結構性矛盾,實現人才供給側和人才需求側的良好銜接。
關鍵詞: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質量
一、關于《意見》中的產教融合
《意見》強化企業的主體作用,拓寬企業參與途徑,鼓勵企業依托和聯合職業學校設立產業學院和企業工作室、實驗室、創新基地、實踐基地;鼓勵引企駐校、引校進企、校企一體等方式,吸引優勢企業與學校共建共享生產性實訓基地;引導高校將企業生產一線實際需求作為工程技術研究選題的重要來源,加快基礎研究成果向產業技術轉化;加強企業技術中心和高校技術創新平臺建設,鼓勵企業和高校共建產業技術實驗室和工程化基地;強化企業職工在崗教育培訓,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開展職工技能競賽,提升一線骨干技術人員技能。鼓勵區域、行業骨干企業聯合職業學校、高等學校共同組建產教融合集團(聯盟),帶動中小企業參與,推進實體化運作。
二、基于《意見》下的校企合作方式
校企合作是實現產教融合的重要途徑,是學校與企業共同培養人才的方式,是以市場和企業需求為導向的運行模式。這種模式利用課堂理論教學與實際工作有機結合,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全面提高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校企合作的方式有很多種,具體如何選用需要雙方共同研討,充分考慮到彼此優勢,找到彼此的利益切合點,最終使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均受益。
1、成立產教聯盟
聯合區域內行業骨干企業、中小企業、設備供應商以及國家示范、骨干院校成立產教聯盟。聯合開展行業人才需求調研與培養目標制訂,以人才需求為導向,規劃專業,設置課程標準及確定人才培養方案;通過調研、論證及交流會等方式 為行業企業、職業院校提供咨詢服務,促進其協作與對話;協調相關部門促進落實國家關于職業教育相關政策和措施;將企業在生產中使用的新工藝、新技術、新方法同步引入學校,學校能夠參與企業技術、工藝等方面升級改造、技術攻關等課題研究,實現協同創新,使基礎研究成果向產業技術轉化。
2、建設技術創新平臺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創業創新大環境下,高校承擔了培養創業型、創新性人才的重要任務。但如何培養出敢創業、能創業、會創業的人才,及培育出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人才,建設技術創新平臺就是實現這一培養目標的有效途徑。聯合高校、研究院所和研發驅動型的知名企業,整合高校與企業科研資源,進行深度融合。建立集研發、創業創新教育為主功能的技術創新平臺,由高校骨干教師與企業的技術專家組成核心團隊,解決企業在技術上的共性問題,承擔企業的研發任務及高校的創業創新教育。
3、開展現代學徒制
建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辦學制度,在技術性、實踐性較強的專業推行現代學徒制。通過與區域知名大型公企業的深度合作,探索建立“現代學徒制”的辦學模式,形成學校和企業育人“雙重主體”,學生學徒“雙重身份”,學校、企業、和學生三方確立義務關系明晰。明確學校和企業在人才培養工作中的責任。學生進入學校的同時與企業簽訂就業合同,成為企業的準員工,落實學生和學徒的雙重身份,按照“學生→學徒→準員工→員工”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目標總體思路,實行分段式校企協同育人機制。
4、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
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合作方式有引企入校,又稱“校中廠”;還有引校入企,又稱“廠中校”。
引企入校方式:充分利用企業在生產工藝、技術、管理方面等優勢,校企共建集實踐教學、職業培訓、技術研發和生產功能一體的生產性實訓基地。合作方式采取學校提供場地,企業提供設備設施。該實訓基地要達到真實企業生產的實訓環境,有相關的配套制度和規范的管理環境。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提升學生對制造技術的應用水平。
引校入企方式:充分利用學校在人才培養、智力資源方面的優勢,以區域內知名大中型企業為主導建立校外生產性實訓基地。承擔學生企業生產性頂崗實習,提高實踐動手能力,縮短了企業相關人才的培養周期,降低了人力資源成本。同時,承擔教師實訓基地的實踐鍛煉,教師參與企業科研、技術、管理方面的實踐,提高教師的技術實踐應用能力。
5、建設職工培訓中心
開展職業培訓,提升企業員工專業技能及職業素質。以學校實訓基地為平臺,充分體現學校服務社會的理念,制訂相應培訓方案,為大型企業開展新職工崗前培訓、在崗職工技能培訓及職業資格考證培訓、特種職業上崗培訓。充分發揮學校舉辦技能大賽的經驗,在企業內部或企業間舉辦相關技能大賽,給予獲獎員工精神及物質獎勵,引導員工尊重和熱愛技術。通過培訓和大賽,提高員工的綜合素質尤其是技能水平,增強員工的敬業精神及職業道德。
6、開展訂單式培養
學校與合作企業開展“訂單培養”模式,做好企業崗位需求調研的基礎上,調整專業課程標準、課程體系、培養方案等,專業建設內容與企業技術需求和生產實際情況相結合,強調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每學期到企業進行為期一周的實訓課,讓學生貼近生產、服務一線。聘請企業技術骨干、管理能手做兼職教師來校授課及實踐指導。把企業的項目進行加工作為授課項目給學生加以講解,讓學生加以實際操作和演練。經過“訂單培養”,有效避免學校“閉門造車”,提高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和專業對口率。
三、開展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眾所周知,大多的學生在畢業后都將進入職場中工作,而大部分高校的教育卻與企業的實際需求相差甚遠,開展校企合作是解決這一矛盾的有利途徑。通過校企合作可以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科研能力、技術應用能力;可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優化人才結構,可以擴展學生們的視野,使學生零距離了解職場,提高實踐動手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