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的實施使得新史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當今教學運用存在淺層化的問題,本文就如何采取教學策略改善高中歷史教學展開詳細的闡述。
關鍵詞:新史觀;歷史教學;教學運用
素質教育強調要關注學生的創(chuàng)造以及實踐能力,新史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也逐步成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必要途徑,新史觀能夠促進素質教育得以不斷進步。歷史觀是歷史解釋模式,是關于歷史的法則性概念,傳統的史觀是唯物史觀、革命史觀以及斗爭史。隨著高中教學的發(fā)展,新史觀備受社會關注,本文就新史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進行說明。
一、 新史觀的必要性
傳統史觀的局限性與現代化時代背景以及文明多樣性不相適應,陳舊的歷史解釋無法滿足現實社會的需要,新史觀應運而生。新課改與新課標對教學理念提出要求,舊史觀制約著史學觀的更新,無法實現實質性的突破,阻礙了學習質量與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具體表現為高考命題愈加注重新史觀。此外,社會發(fā)展以及全球化要求新史觀來分析社會問題,新史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也更加重要。現實狀況是,新史觀的運用生硬難以在教學中將其應用到知識講授中,實際教學無法擺脫傳統的理論,新史觀無法深入,教學定位在解答試題中,不進行整合,使得史觀教學淺層化,新史觀講解牽強附會,導致史觀運用的生硬化。
二、 新史觀的運用策略
目前高中歷史教學的現狀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為了實現教學改革的目標,要從改善目標出發(fā),將新史觀與素質教育相結合,實現二者的良性互動,培養(yǎng)出高素質人才,將歷史課程設置、歷史教學設計、歷史教學實踐與歷史師資的要求相互匹配,將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大幅度提升。要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在素質教育中開發(fā)智慧教育,針對當前歷史教育的現狀,應從下述方面進行改革。
1. 革新教學理念
要善于整合教材,教學活動中運用新史觀,整合教材知識體系,更多地關注課程觀念的轉變,吸納史學理念,增加對于全球史觀、文明史觀、現代化史觀的認知。在新課標的指導下編寫的教材,對歷史問題運用新史觀進行闡釋,從不同的角度體現相關內容,補充新的材料,去論證新史觀是否科學,加強歷史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需要教師補充新的材料論證新史觀。要切實改善固有的陳舊教學形式,在課程教學中增添入豐富多樣的課程設計內容,大大延展歷史課程的教學波及范圍,在提升學生參與新型歷史教學積極性的同時,著力開發(fā)學生對于現代歷史的自主研究能力。鼓勵學生參與歷史教學的方案設計與內容調整,在教學實踐中強調高校學生參與現代化歷史課程教學的推廣,使其充分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自主實踐中,為切實推動歷史教育發(fā)展的實際需要,加強對于各年齡層學生的素質培養(yǎng),嘗試通過教學理論來提升理論對于實踐的指導效力。推動形成素質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良性循環(huán)機制,促進素質教育整體水平產生實質性的提高,各個歷史教育主題應該加強對于歷史專業(yè)課程的評價體系,嘗試構建全方位的歷史課程教學考核體制,由此了解歷史教育中受教育者對于學習過程的掌握,為今后教師設置歷史課程安排作出整改建議,幫助教師更快發(fā)現歷史課程教學過程中隱藏的弊端,并作出及時有效的調整以及改動,最終提高我國歷史課程教學的整體質量。
2. 調整歷史師資
進行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師資水平直接關系到歷史學習者整體技能的高低,也影響著素質教育的建設與未來發(fā)展。由此可見,歷史課程教學應該將重點立足于專業(yè)師資的培訓上,通過推行一系列的培訓政策,來提高歷史師資組織教學的實際效果,通過開展與其他社會群體進行歷史經驗的交流來實現取長補短。定期舉辦歷史培訓、組織開展歷史知識比賽等形式,在歷史課程教學體系中傳播先進的教學理念,加快高校與社會間的歷史交流,以促進師資力量盡快傳遞到學生身上。要拓寬歷史教師的專業(yè)素質,通過日常的行業(yè)學習與交流來提高其教學能力,還要利用網絡平臺形成對于歷史課程的信息交流,在全面介紹歷史教學基礎知識的同時,提高高校學生對于歷史課程學習的熱情,鼓勵開展高校內部的歷史競賽,通過教學互通來尋找歷史課程的教育弊端,政府要著力完善歷史教學創(chuàng)新機制,利用歷史知識競賽進行教學交流,使學生大力配合歷史教學,在準確深入研究歷史理論的基礎上,推動歷史教學積極性的提高,借以改善整個歷史教學隊伍的教學效果。
3. 開展合作學習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進行合理運用,挖掘歷史教材中的人物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挖掘隱性知識,利用豐富的人物形象來活躍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的熱情,拓寬知識面。利用插圖形象直觀地強調史實,利用注釋、引文以及新史觀挖掘并運用知識點,幫助學生分析知識點,優(yōu)化歷史學習的效率。依據新史觀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運用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依據課程內容利用資源從中滲透新史觀的要求,將新史觀付諸教學實踐,在教學中注重興趣的培養(yǎng),提高其歷史思維能力,在知識積累的基礎上實現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提高。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性的思維能力,拓寬學生的歷史視野,充分認識新史觀,轉變教師的歷史思維,結合教學實踐和課改的各項問題,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自己完成學習,實現學以致用的效果,將所學理論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在教學計劃的制定中,要尤其注重教學資源選擇的科學與合理性,結合個性化的建設現狀與未來發(fā)展情況,著力制定符合本校實際的歷史教育特色體制。基于各校針對歷史課程的教學思想與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差異,在落實歷史教學方案的實際中,應從素質教育的規(guī)劃入手,積極配合高校人才的課程培養(yǎng)體系,為增強人才的實踐能力提供參考,進而創(chuàng)造培養(yǎng)能夠適應社會所需的高質量的綜合人才做好基礎工作。
新的歷史課程改革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需要教師順應新課改教學政策,適時地轉變教學理念,積極投身歷史課堂的改革,結合新史觀對學生進行教學,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社會培養(yǎng)出符合現代化建設的優(yōu)秀人才。
參考文獻:
[1]趙明仁,王嘉毅.促進學生發(fā)展的課堂教學評價[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10).34-35.
[2]劉愛杰.以“學案導學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大力推進高效課堂的實現[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1(01).78-79.
作者簡介:
龔德兼,遼寧省錦州市,遼寧省錦州市義縣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