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科瑛
摘 要: 高職語文教學改革應將學生綜合職業素質的培養作為目標,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與職業能力。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為高職語文的改革提供新的理念。本文介紹了運用翻轉課堂實現高職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式,以《林黛玉進賈府》為例探討了如何利用翻轉課堂將人文素質教育與職業能力培養相結合等問題。
關鍵詞: 高職語文 翻轉課堂 人文素質 職業能力
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需形成與國家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相適應的教育信息化體系,基本實現所有地區和各級各類學校寬帶網絡的全面覆蓋……中國數字教育2020行動計劃,建設教育云資源平臺,建設20000門優質網絡課程及其資源。”在當前“互聯網+”的時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促使了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我國的教育模式從起初的傳統教學到之后的探究式課堂,到現在開啟了信息化教學時代,其基于信息化網絡時代的“翻轉課堂”模式引領了現代教學,特別是職業教育的潮流。將翻轉課堂引入高職語文教學中,是順應當前教育發展的浪潮。
一、翻轉課堂教學及其優勢
翻轉課堂(The Flipped Classroom)最早來自美國科羅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園”高中。該校的兩位化學老師喬納森·伯爾曼(Jon Bergmann)和亞倫·薩姆斯(Aaron Sams)為給因病缺課的學生補課,將課堂上課內容制作成視頻上傳到網上供學生在線使用。之后,孟加拉裔美國人薩爾曼·可汗創立了一家教育性非營利組織——可汗學院,他使用電腦制作了數千門教學視頻供學習者在線學習。就這樣,翻轉課堂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風靡全球。
翻轉課堂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課前,教師通過網絡平臺發布與教學相關的視頻資料,學生自己把握學習進度,梳理學習基礎知識;課上,教師和學生一起探討疑惑,互動交流,并將知識內化為素質和能力進行訓練。翻轉課堂顛覆了以往的教學模式,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發生了轉換,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導,構建了更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利于教學內容的拓展,使教學更加生動、深入,更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二、高職語文翻轉課堂實施的必要性
高職教育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它的課程體系構建必須圍繞各專業的職業崗位需求,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高職語文作為高職課程體系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與中學語文和大學語文不一樣,應該側重語文的實用性,把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作為目標,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與職業能力。以往的高職語文因延續了中學語文的教學模式,常常被人稱為“高四語文”,難以適應高職教育的要求,在現階段高職教育中處于尷尬地位,高職語文教師急需改革語文課程教學模式,以適應高職教育人才培養需求。
職業課程的教學設計應該考慮“如何把要教授的主題和技能與日常生活、個人成長和意義、其他學校課程、精神問題等聯系起來”。只有這樣,教師所教授的知識才能得到拓展,也為學生提供更豐富更有意義的學習。以人文素養與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的高職語文翻轉課堂,針對不同專業的能力需求,將高職語文與職業能力培養相關的教學內容進行提煉開發,突出語文的實用性和職業性,使其更契合高職各專業的職業崗位要求。高職語文翻轉課堂將教師與學生的角色翻轉,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由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支持,發揮學生的學習能動性,通過合作探究解決疑惑,從而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和精神,將知識學習轉化為能力培養。
三、高職語文翻轉課堂中人文素質與職業能力培養的實施模式
要實現翻轉課堂,教師就要在課前借助網絡平臺發布課文相關內容,學生借助網絡平臺自學課文內容,課前掌握課文基礎知識,初步感知教學內容。學生在自學中遇到的問題可以隨時通過QQ、微信等社交平臺與老師互動交流。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和職業漢語能力,不能僅靠學習語文基礎知識,必須通過實踐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在能力的培養上與學生專業相結合,突出語文的實用性和職業性。因此,課堂上就要給予學生討論和表達的機會,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在夯實語文基礎的同時,拓展與學生職業能力相關的知識,在教學中融入文化素養和職業素質等內容,通過學習健全學生人格、提升學生的能力素養。
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教師應將教學內容按知識、能力、素質三個方面進行劃分。課前,將課文的作者簡介、字音、語句翻譯和文學常識等學習資源上傳至網絡學習平臺,學生通過自學掌握課文相關基礎知識并進行微測驗。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基礎存在個體差異,有了網絡平臺,學生可以靈活安排學習時間和學習次數,自主掌握學習進度。對檢測不過關的知識點可以重復學習,保證基礎知識的學習效果,為增強翻轉課堂的教學效果打下基礎。在課堂上,將知識點中的重點、難點進行解析釋疑,根據每堂課能力和素質培養目標,設計課堂任務,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學習活動。翻轉課堂中任務的設計既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要使學生層層深入地理解學習內容。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同學之間合作探究,共同解決問題。例如講授《垓下之圍》這篇課文時,可以將課文的文本翻譯上傳至網絡平臺,由學生課前解決文本理解的問題。課堂上,針對項羽烏江自刎這一結果展開話題討論:“人生中面對困境該如何選擇?”選擇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歷史事件進行對比,引導學生在歷史故事中體味人生的成與敗,從而獲得人文啟示。課堂重點不再是文本翻譯和字詞講解,而是人文情懷和表達能力的培養,通過學習,學生關注生命、反省自己,樹立勇于面對困難的精神,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人文情懷。
要鼓勵學生積極完成課程學習任務,課后評價必不可少。每一次課程結束后都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通過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定保證評價客觀公正,使學生反思學習方式和學習效果,在下次學習中更加積極主動地完成學習任務。
四、高職語文翻轉課堂實施案例分析——以《林黛玉進賈府為例》
如何利用翻轉課堂實現高職語文教學人文素質和職業能力的培養,以下試以《林黛玉進賈府》為例,展示翻轉課堂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一)教學理念
《紅樓夢》是一部文學經典,也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它最觸動人心的是字里行間的人生況味,《林黛玉進賈府》是曹雪芹的《紅樓夢》中的第三回。針對高職學生對傳統文化了解較少,溝通與表達能力有所欠缺,職業素養有待提高等問題,本課的教學目標可設定為通過人物的鑒賞與評價,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學生的人際溝通及語言表達能力。其中,品味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是重點;從文中感悟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獲取職場社交的啟示是難點。整個課程利用網絡平臺實現翻轉課堂,以任務驅動、合作探究、情境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課堂外學習知識,在課堂中內化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溝通表達能力,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
(二)教學過程
課前在世界大學城的網絡平臺中構建學習任務單、微課、視頻、題庫等網絡資源。學生通過網絡平臺接受課前任務書,要求學生自學課文相關內容,并布置課前學習作業,分小組進行合作探究,談談“我眼中的林黛玉”。在自學中遇到問題時,學生可以隨時利用微信等聊天工具提出自學疑難與教師互動交流。
在第一堂課中,每組派代表匯報展示課前任務成果——“我眼中的林黛玉”,從學生的個性視角出發,初步認識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培養學生對人物性格的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接下來,組織小組之間互評任務成果,對人物形象予以補充完善,教師歸納總結。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加深對人物的認識和理解,在互評互動中把握人物形象,掌握人物鑒賞的方法,培養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在人物品析中,學生認識到林黛玉是一個懂禮之人,賈府更是一個禮儀大家。由此布置學生課后觀看微課《從<林黛玉進賈府>看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在微課的學習中將知識延伸,實現教學重點到難點的轉移。本課的教學難點在第二課時實現突破。第二節課學生就微課后的思考話題展開討論。明確傳統禮儀文化與現代職場禮儀的共通之處,獲取職場社交的啟示。接下來,安排學生結合課文在線觀看電視劇《紅樓夢》片段,尋找文中還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社交語言,重點感悟王熙鳳的人物語言,師生討論交流,學習她一箭三雕、烘云托月的夸人藝術,培養學生表達與交流的能力,實現職場社交能力的拓展。
(三)課后評價及效果
為保證學習效果,課后評價不可缺少。課后在空間下載學習評價表,通過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定對學生的課程學習情況進行考核評價,以此督促學生認真完成課前任務,積極參與課堂討論。
本次課的教學,教師基于世界大學城,利用微信、微課、視頻等多種信息化手段,實現翻轉課堂,使學生在知識學習中品味人物形象,領悟社交的藝術,將傳授知識、培養職業能力、提高人文素質融為一體。
綜上所述,高職語文一方面要在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使學生的思想情操得到陶冶,文化品位得到提升,另一方面要針對學生所學專業的職業目標制定個性化的教學設計,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為高職語文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理念。在高職語文教學中,利用翻轉課堂將人文素質教育與職業能力培養相結合,為高職語文教學改革開辟一條特色之路。
參考文獻:
[1]吳志.十多年課改之路:從探究課堂到翻轉課堂[J].上海教育科研,2014(8):5-6.
[2]王紅,趙蔚,孫立會,劉紅霞.翻轉課堂教學模型的設計——基于國內外典型案例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13(8):5-10.
[3]內爾·諾丁斯.批判性課程:學校應該教授哪些知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17-18.
[4]扈中平.現代教育理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