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菁
【摘要】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進行培養,一直是教師探索鉆研的方向。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學習和發現,作為教師,不僅要在教學內容上進行選擇,激發學生的實踐能力,還要在教學方法上采用適宜學生發展的方法來進行學習,也要在教學形式、教學資源乃至教學環境上多多琢磨,為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形式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現今素質教育在我們的語文教學活動中,已越來越要求學生具備更多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如何讓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得到培養,這是陶行知一直倡導的,也關系到學生綜合素質的再深入。這就更加要求我們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摒除不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教學思想和方法,真正把教學重心放在如何引導學生主動、積極而有趣的思維、學習和寫作上。
一、發現潛能,如水般細膩浸潤
每個人都具有創新的潛能。作為教師,教育的任務就是激發每個學生身上的潛在創新能力,對每位學生有所期待,讓每個孩子分享學習的快樂。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必須以一定的知識為基礎。沒有知識,人們的正確觀點就難以形成,分析問題無依據,更難有所創新。陶行知還講道:“仿我者亡,創我者昌。”學生是新時代的創造者,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讓學生自己動腦,主動思考,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學生要有創新意識,教師勢必先具備創新精神,將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轉變。
二、挖掘創新,如玉般給予學生浸潤與雕琢
(一)“我要一種好內容!”
教學內容的選取是特別需要注意的。教師把握教材以后,要對教材進行鉆研,“釋放”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想象的天空自由翱翔,拓寬思維空間。例如我在教學《長江之歌》這一課文時,結合音樂,讓學生唱一唱,體驗長江的波瀾壯闊和氣勢的雄偉,之后讓學生思考長江給予我們的是什么,以這一個問題來發散學生的思維,學生暢所欲言,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這樣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恰當地利用了教學內容,也讓學生的思維活了起來,對拓寬學生的創新精神起到了很大的功效。
(二)“我能用這個方法教!”
教學內容上,課文的體裁不同,難易度不同;教學對象上,學生的學段不同,程度不同。這些“不同”都決定了語文教學過程中會出現復雜多變的情況。因此教學方法也因這些“不同”而不停改變。一味地追求啟發式或單純條理注入式都會走向極端,所以教師要靈活選用合適的教學內容和符合實際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五年級“習作2”時,通過讓學生親自去觀察一個小動物,遠比欣賞幾篇范文更能讓學生有話可寫,有感可發。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既走進大自然,開闊了視野,又能很好地完成習作,還多掌握了一些科普知識,一舉多得。教師要根據教學需要不拘一格,隨機應變。再如學習《莫泊桑拜師》一文時,我讓學生進入課文,通過圈畫出課文第7自然段所出現的問好次數,讓大家數數、說說,使福樓拜老師循循善誘、悉心教導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抓住火頭,及時靈活地運用教學方法,想方設法打開學生思維的天窗,讓火花迸放出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合作,課堂教學就能成為學生的樂園。
(三)“這樣的課堂形式真豐富!”
教學是門藝術,因教學內容的不同,教學形式也可以是多樣的。陶行知先生說:“孩子得到言論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因此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是連續問題的思考,分小組討論,或者前后對比,品詞析句。當然這些教學形式的出現,都是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服務的。例如在教學《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這一課文時,可以抓住關鍵詞語“和善可親”“至仁至義”等來感受聶榮臻將軍的品質,并根據最后一段的內容展開想象:“說一說40年后美穗子來看望聶將軍時,情景是怎樣的?”然后發動學生討論,既幫助學生鞏固已學知識,又培養學生的創新想象能力,可謂一舉兩得,“活”到了極致。
(四)“教學有多種多樣的資源!”
因為一些時間和空間的制約,在平常的教室中很難提供各種資源。但是,我們可以創造出條件,擴充學習資源。比如教室里的白墻、書櫥板、黑板等,設置 “圖書角”“雛鷹角”,開辟一系列活動,給學生盡可能創設鍛煉思維品質、發展個性和創造性的園地。
(五)“這樣的課堂氣氛我喜歡!”
陶行知說得好:“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一個輕松舒適的學習環境,能讓學生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創新能力。所以語文課堂的氛圍一直是和諧融洽的話,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就能積極開展。在講解《廣玉蘭》一文時,我通過展示廣玉蘭花,讓學生觀看視頻,進行先于課文的觀察,有了這樣的認知,再來學習課文,就能駕輕就熟了。而在《三打白骨精》中,我通過播放視頻讓學生真切感受到場面的精彩激烈,這樣一來,學生積極性就被完全調動起來了,為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創造了環境。
三、開拓創新,如園林般沉穩又不乏靈動
在語文教學中,對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提高,離不開教師對學科知識的把握能力。教師要站得高、看得遠、想得多、思得深、放得開,深入學生之中,形成一種民主、開放、融洽和互補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和實踐能力的提高才能收效甚大。在未來的語文教學之路上,我還需要努力鉆研和探索。
參考文獻
[1]孫素君.淺談初中語文創新教學[J]教學實踐,2014(5).
[2]朱圣蘭.讓語文課堂教學“活”在六方面[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2016(2).
[3]楊春鋒.優化學校教育環境促進創新教育實施[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01(1).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