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摘要】多年來,我國基礎音樂教育經歷了質的變革,音樂教育也成為基礎教育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音樂教育使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得到提升,也對人文教育、美育起到關鍵作用。培養(yǎng)審美是擁有良好音樂素養(yǎng)的基礎。本文通過對圓號演奏曲目《D大調第一圓號協(xié)奏曲》第一樂章的情感表達進行分析,從其中旋律的處理、音色的把握等入手倡導在音樂教育中注重審美,更好地理解審美培養(yǎng)在音樂教育中的體現和作用。
【關鍵詞】審美;音樂教育;情感表達;音樂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一、“審美”在《D大調第一圓號協(xié)奏曲》中的體現
音樂是一種通過聲音來傳遞美的藝術。這種審美依附于音符的時值、高低、節(jié)奏、強弱來體現,從而帶我們進入樂境享受藝術。《D大調第一圓號協(xié)奏曲》由歐洲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莫扎特所寫,也簡稱“莫一”。莫扎特將自己畢生的精力全部獻給了音樂,他熱愛音樂,享受音樂,他創(chuàng)作的音樂作品風格旋律純樸優(yōu)美、結構規(guī)矩方整、織體干凈細致、結構層次清晰、音樂語言樸實無華,將明朗的音樂體現得淋漓盡致,音樂陪伴他一生。先不考慮其創(chuàng)作背景,不考慮情感表達的特征,單從聽覺角度就可體會到旋律的美,是純樸的美,是一種不可抗拒的本質力量,帶著自由的感覺。它經過了歷史的考驗,代代相傳。所以筆者認為它是一首需要通過審美來分析的藝術作品。莫扎特共作有四部圓號協(xié)奏曲且均為他的好朋友洛特格布而創(chuàng)作的。莫扎特在寫該作品時采用了奏鳴曲式和回旋曲式的表現形式,將旋律表現得明朗活潑,全曲分為兩個樂章。此曲旋律優(yōu)美動聽,結構合理。除此之外,這首曲目還運用了顫音、倚音等演奏技巧。是一首音樂性與技巧性全面的曲目。
二、通過審美分析作品中情感表達的技術處理
從審美的角度來分析,體現在作品中的美就是作品中情感表達的技術處理。“莫一”第一樂章的速度為行板,作者運用的是典型的奏鳴曲式,第一主題是在弦樂伴奏下由第一小提琴表現,有牧歌風格,管樂加入變成合奏時,由氣勢磅礴的樂句打斷第一主題,隨之副主題出現。在Solo這一樂句演奏時適當稍弱,開始前在心中要不斷地歌唱,充分體會節(jié)奏的律動性,主題句也非常明顯。此外,氣息是演奏中最基本的技巧,氣息到位了聲音才會更通透。在吹奏第一個音時不能趕拍子,且要弱起,拍子要穩(wěn),提前把氣息準備好。深吸氣,利用橫膈膜下降的壓力和腹部控制的力量,同時將腰腹擴張的感覺一直保持住,做好氣息流動。在演奏連音時,氣息要主動,演奏時要富有強烈的情感,用氣息帶動樂感,使音樂“活”起來。在吹奏最后幾個頓音時要簡短、輕巧,使用吐音。時刻注意連音和吐音的演奏方法,一定要做到位。在這段樂章里,揭示著坦誠和美好,如譜例1所示。
譜例1
副主題展開后,引出獨奏圓號主奏,表現第一主題,樂隊強奏后,以鏗鏘有力的節(jié)奏結束這一樂段,進入第二主題轉調部(譜例二),轉成A大調,呈現明亮歡快的色彩,為呈示部第二主題,力度弱,這一句grazioso是優(yōu)美典雅的,同時圓號要奏出輕快的風格,在演奏每一句時要用氣來保證旋律線條的完整,體會這部分優(yōu)美的感覺。遇到吐音時,要吐得清晰有彈性,同時要把每個音符吹奏得飽滿有力,把圓號獨特的音色演奏出來。主題要在穩(wěn)定的節(jié)奏中表現,如譜例2所示。
譜例2
通過輕快活潑的主題后,由圓號奏出寬廣如歌的旋律,經過顫音進入小結尾。長音要做到像線條般流暢,仿佛用圓號訴說情感。譜中有休止符出現時,心中的旋律不能斷,吹顫音時要主動送氣,吹夠時值,顫音演奏起來時較為困難,靠嘴唇的力量,嘴部肌肉要收緊,下巴緊貼住號嘴,下嘴唇做輕微的上下晃動。需要多加練習。演奏此樂句時,注意倚音不是強拍,要短,不要占別的音符的時值。出現三連音,要吹夠拍子,使旋律聽起來順暢。注意音符的臨時升號變化,在此基礎上一定要注意換氣的位置,吹完第四小節(jié)換氣,從第五小節(jié)開始到最后一小節(jié)要一口氣下來,這樣才能保證不破壞氣息以及曲子的連貫性。這段主題音樂完全是抒發(fā)感情的一段旋律,吹奏時節(jié)奏舒緩,氣息平穩(wěn),每個音符都要溫柔飽滿,音量不能強但氣息要主動,使音符具有流動性,整體感覺上是緩慢的、優(yōu)美的、從容的,如譜例3所示。
譜例3
接著進入發(fā)展部,這一段落的樂句開頭與第一主題只是調性不同,調性由大調轉為b和聲小調,色彩轉到偏暗沉,但同樣是從容的歌唱著,這已經進入了展開部。這一句長音較多,跨度也較大,此時要注意口腔和嘴型,由低音到高音時,嘴部變緊,口風變小,往低音走時口腔要打開。使主題更強烈,更線條化,如譜例4所示。
譜例4
經過前半段樂曲的呈示、發(fā)展之后,主題又再度出現,為再現部分,更加升華了主題,渲染了氣氛,緊接著也從譜例四中的b和聲小調又轉回了D大調。與開頭一樣(譜例一),注意節(jié)奏的律動性,抒發(fā)出作者的情感。將旋律優(yōu)美的表現出來。同樣的主題再現,可以想象當時的環(huán)境,春天般的氣息,讓人感覺溫暖,圓號solo部分的強弱交替,宛如陽春白雪,天籟之音,仿佛帶我們置身莫扎特當時所處的田園生活,此曲為好友而寫,莫扎特也希望洛特格布同樣過這種美好的生活,如譜例5所示。
譜例5
在樂段的最后,又發(fā)展成更歡快的主題,用顫音進入全曲的結尾,第一小節(jié)弱起,要做到由稍強到強的力度變化,連續(xù)十六分音符音階式的節(jié)奏型更是將情緒推至高潮。注意譜面上的連音與吐音的變化,所有的吐音都標記為跳音,演奏時要用舌頭斷開,輕巧靈活不能隨意換氣,要吸足氣,演奏時需要注意十六分音符的平均時值,防止節(jié)奏的忽快忽慢從而影響樂曲整體的連貫性。在莫扎特創(chuàng)作的音樂中有很多技術性的困難片段,但也正是因為這些不容易克服的技巧,才更凸顯出作品的非比尋常的情感表達,如譜例6所示。
譜例6
三、《D大調第一圓號協(xié)奏》中體現的審美作用及情感分析
演奏歌曲聲音固然重要,但最能感染聽眾的是蘊含于聲音之中的情感表達。在演奏中,想要提高對樂曲的審美的理解與評價,演奏者應該對作品的內容、情感基調、技巧等方面有明確的認識和把握,仔細分析作品要表達的情感,加上自己的理解去感同身受,這樣才能使審美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更好地理解并詮釋作品。這首樂曲婉轉、整齊、有規(guī)則,平穩(wěn)中夾雜著活潑。樂曲旋律使人動容。無論是如歌般還是活潑跳躍的樂句都像是在講故事一樣,體現出作者對好友的情感,同時莫扎特音樂中有模進式音階、顫音等技巧,體現出莫扎特對于音樂的執(zhí)著。相同的特點也顯示在樂隊的配合上,獨奏與樂隊相互協(xié)奏呼應形成似乎對話的感覺,讓聽眾更有置身其中的感覺。這也是在欣賞這首作品中帶來的審美感受,也是審美在作品中所體現出的感覺。
音樂是通過有規(guī)律的音響音像所形成的藝術形象之美來激發(fā)我們的審美情惑,體現社會生活的藝術。在音樂中,審美也是一種教育功能,而音樂的教育功能主要體現于音樂家在作品中對現實做出的情理、政治等方面的評價,如果這些評價能夠被聽眾接受,就能夠影響聽眾,起到教育作用,而這些評價都是建立于審美基礎上的。在音樂教育中,學會欣賞音樂帶給我們無形的美,引導自己形成正確的審美角度,對審美認知的形成也有極大的輔助作用。通過享受音樂營造的氛圍,心靈得到凈化,通過正確引導,能夠對人的審美能力進行深入挖掘,提升審美的能力。而如何欣賞以及審美則是要通過表面的曲調仔細品其中的細節(jié)是如何表達情感以及如何帶來這種美的藝術。審美教育作為音樂教育的核心功能,在逐漸加強審美培養(yǎng)的同時,會帶動我們對音樂的欣賞力及創(chuàng)造力。
參考文獻
[1]陳建華.一個深不可測、論述不完的話題——莫扎特管樂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與音樂風格研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0(03):72-77.
[2]宋瑾.《音樂的功能、價值與本質》[R].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研究所.
[3]孫皓.莫扎特的圓號協(xié)奏曲[J].音響技術,2001(06):72-73.
[4]杜修琦.圓號與眾不同的音樂世界[N].音樂生活報, 2011.
[5]崔炳哲.論圓號演奏藝術中想象和情感的重要作用[J]. 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07(02):6-7.
[6]劉進鎖.音樂教育中的審美作用[J].音樂天地,2005 (06):4-6.
[7]李爍.音樂教育作為審美教育的意義[J].上海音樂學院,2011.
[8]李振奇.高校音樂教學滲透審美教育的探析[J].北方音樂,2014(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