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社會,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文化水平有所提高,除應試教育外,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教育模式為大家所認同。在學校教育過程中,音樂教育逐漸受到更多的重視,如何發展音樂教育,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建設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模式是當今需要研究的主要問題,本文通過分析現今學校音樂教育的現狀,提出幾點淺顯的見解。
【關鍵詞】審美;引導;音樂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的教育改革不斷深化,教育改革不僅僅需要在語、數、外這類主要學科之中進行,更需要在美術、音樂、體育這類學科中深入,根據社會要求培養出具有多方面才能的社會人才,是目前教育的基本目標。因此,音樂教育也必須隨著教育改革而不斷深化,讓以審美為核心的教育理念逐漸進入音樂課堂。跟其他主要學科教育不同的是,音樂教育有著教育性與審美性兩方面的基本訴求,在進行音樂學習的過程中,音樂教育不僅能教給學生們必要的音樂技能,同時在學習各種音樂知識與樂曲的同時逐漸學會欣賞不同的音樂風格,音樂的鑒賞能力。作為一種大眾的藝術形式,音樂跟審美一直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從一定程度上講,音樂就是一種審美,所以,倡導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是必然的,也符合目前社會對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音樂學習與音樂審美的關聯
音樂屬于一種需要長期學習和研究的專業學科,需要長時間的練習和學習才能掌握其精髓,音樂審美能力必須在不斷的學習和研究過程中慢慢形成。音樂學習一般指的是學習音樂的技法以及音樂原理等理論知識,這其實只是音樂學習的基礎,在此基礎之上,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要逐漸形成屬于自己的音樂審美。學生形成自己的音樂審美后,在學習和研究音樂的過程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音樂樂曲的內涵和精髓,并在長久的學習過程之中,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自己所偏愛的音樂類型。從廣義上進行理解,審美是一種人類的主觀認識,對于外界的客觀事物所形成的一種極具主觀色彩的認識,音樂審美亦是如此。在學習和鑒賞音樂的過程之中,學生會形成自己的主觀認識,這就是所謂的音樂審美,這種審美是基于大量的音樂學習和音樂研究的基礎之上,所形成的主觀審美認識。
二、音樂教育及審美教育的特點
相比其他的知識教育而言,音樂教育具有自身典型的特點,在音樂教育過程之中,體驗性和技能性是音樂教育的典型特點。因此,在音樂教育改革過程之中,應根據音樂教育的典型特征采取相應的措施,從音樂教育的體驗性和技能性的特點方面進行音樂教育改革。
審美教育是在基礎技能教育的發展之上所形成的,傳統的音樂教育屬于技能教育,從學生學習音樂原理和音樂知識的方面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教育,在熟練技能和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形成音樂主觀審美,即是審美教育,審美教育具有很強的主觀特點,屬于引導性的主觀審美教育。
三、音樂教育中存在的幾點問題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的提高,教育也隨之發展變化。在最近幾年的教育改革過程之中,我國普遍推行教育改革,并且在這一段時間的改革過程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隨之進行的是學校的音樂教育改革,在音樂教育改革的過程之中也已經取得很大的進步。在取得進步的過程之中也逐漸發現一些音樂教育改革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音樂教育過程之中,音樂教育主要集中在音樂理論和音樂知識方面并不重視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更加注重的是音樂技能的提升;其次,我國傳統的音樂教育比較古板,并不能傳達很好的音樂體驗,令學生們感受到音樂的情感,音樂教學方式比較單一落后;最后,雖然我國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之中倡導創新和改革,但實際落實的情況并不是很好,在實際的音樂教育改革過程之中,許多學校并沒有及時落實改革新觀念,仍舊采取之前的辦學理念進行教學,不注重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只重視培養學生的音樂技能。
四、改革措施
(一)轉變理念
教學理念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對于教育工作來講,教學理念有著指導與統帥的作用。教學理念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之中所體現出來的一種教育方式與教育思想,其對于學校、教育機構以及教師來講,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教學理念是通過教學的實踐活動來反饋給學生的。以審美為核心的教學理念就是要提高音樂教育的合理性,不再以學習成績為基本評價準則,去除傳統教育之中的功利性,從音樂本身的角度來感受音樂、體驗音樂,從而真正能夠發揮音樂自身的審美功能,改變學生在音樂方面存在的一些偏見,讓學生從審美的角度了解音樂這門學科的趣味性。審美教育真正重視的是學生的內心,通過調動學生內心的音樂來激發其對于音樂的興趣,增強其學習的動力,從而達到教育改革的目的,也為音樂的發展打下基礎。
(二)改進方法
傳統的音樂教學方法只注重理論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對音樂審美不重視,因而之前的音樂教學方法在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改革中是用不上的了。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素質,改進原有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適應改革的需要。因而,教師在具體的音樂教學中,要不斷根據需要改進教學方法,將情感性和體驗性逐步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從而實現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改革。音樂教育改革是一項長期工作,由于受我國傳統音樂教育模式的影響,我國的音樂教育始終停留在對技能和知識的掌握上。隨著教育改革的提出,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改革的開展,從學生出發,不僅要教會他們理論知識和技能,還要教給他們鑒賞音樂的方法。這樣才能培養出在音樂上有審美、富于創造的人才,完成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改革。
(三)改善環境
環境對學生學習的影響是巨大的,良好的學習環境能夠改善學生很多不良學習行為,讓學習更有效率。在音樂教學之中,環境極其重要,因為音樂這門學科自身的特點,更加需要一個安靜且穩定的環境,還需要營造出一種良好的視聽氛圍。所以,在音樂教學之中,教師需要創造出一種利于學生學習的環境,保證在教學過程之中沒有外界的紛擾,也不存在一些自身的干擾因素,這種教學環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營造出和諧的音樂教育氛圍。同時,在具體的音樂課堂上,教師要避免課堂播放的音樂音量過大或者是過小;避免出現音質過于嘈雜,在進行音樂示范的時候,必須以身作則,避免出現錯誤的情況,這樣學生才能夠體會到音樂中所蘊含的美感,培養其對音樂的興趣。
五、總結
音樂教育不僅僅要教會學生掌握音樂理論知識以及相關的樂器演奏方式,還需要教學學生怎樣用審美的眼光看待音樂,讓學生擁有必要的音樂鑒賞能力,從而滿足社會發展對學生的要求。從現在的音樂教育方式來看,音樂鑒賞方面的教育還欠缺很多。根據現狀進行音樂教育改革,主要是以審美為核心,培養學生多方面的音樂素養,這既符合社會發展對學生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陳昭君.淺談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改革[J].戲劇之家,2017(21):206.
作者簡介:原哲(1989—),女,漢族,河南林州,碩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單簧管演奏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