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追問屬于“問題導向”教學方法,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來說,通過有效的追問,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教學氛圍,而且也能夠促進小學生探究意識和能力的提升,因而應當強化追問的科學性,特別是要在把握“度”方面下功夫。本文對此進行了研究和探討,從多個角度提出了如何在追問方面把握好“度”,使小學數學教學走向深刻,最大限度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意識和綜合素質。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創新;追問;應用策略
“追問”,顧名思義就是有針對性地“二次提問”,再次激活學生思維,引導他們深入地去思考探究。有效追問可以讓課堂錦上添花,化平淡為神奇,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作為一種科學的教學模式,追問不僅有利于培養小學生探究問題的意識和能力,而且也有利于推動教學模式改革,更有利于促進小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作為一種比較科學的教學方法,教師“追問”行為已廣泛應用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之中并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不過,由于有些小學數學教師缺乏對追問模式的深度研究,“追問”的技巧性和合理性相對比較薄弱,特別是還沒有將追問與培養小學生數學思維進行有效結合,沒有科學把握好“度”,也不善于從不同教學內容、不同學生視角去實施追問行為,因而導致教學效果不佳,這需要引起教師的高度重視,在教學實踐匯總、積極探索更加科學的應用策略,在把握好“度”的過程中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
一、 把握追問的“鮮度”
對于追問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要使教學內容與追問內容相吻合,特別是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來說,在開展追問的過程中,更要高度重視與教學內容相吻合,使學生能夠更加科學的理解數學本質,因而必須在把握追問的“鮮度”方面下功夫,使追問能夠與教學生成同步,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我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高度重視追問與教學生成的同步,
如加法教學的過程中,以8加3作為例子,當教師向學生提問8加3應該如何計算的時候,有的學生說“8加2等于10,10加1等于11”,教師則繼續追問:小明有3個蘋果、小剛有5個橘子、小紅有3個蘋果,要計算一共有多少個水果,有多少種呢?學生很快就會“舉一反三”,運用了多種計算方法。從總體上來看,在進行追問的過程中,一定要把握追問的“鮮度”,讓學生利用已經了解的知識,通過教師的追問,讓學生能夠運用生活中的現象和事物,使學生能夠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進而達到培養學生自主探究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應當成為追問的重要基礎。
二、 把握追問的“溫度”
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其邏輯思維能力相對比較薄弱,而且由于對數學普遍不夠“敏感”,要想更好地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特別是要發揮追問的積極作用,一定要把握追問的“溫度”,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科學運用追問。這其中至關重要的就是要將追問與分類教學進行有效的結合,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在進行追問的過程中,既要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可根據不同學生的能力、素質、知識水平等進行追問。比如我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為了能夠使追問更具有針對性和科學性,對學生數學知識掌握情況、理解能力以及綜合素質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和分析,對于數學基礎相對比較薄弱的學生,在進行追問的過程中更加重視對基礎知識的夯實;對于數學基礎比較好、具有很強探究能力的學生,則進行深入的追問。教師在進行追問的過程中,應盡量少使用較為僵硬的、命令式的語氣,而是根據學生性格不同,采取激勵式、引導式有針對性的追問方式。如“誘導式”追問,由教師先給學生出題:有一個長方體,長20厘米、寬10厘米,求長方體的周長。并且進行“分組學習”,一個小組回答問題之后再提出一個問題,提出問題最多、解決問題最多的小組獲勝,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 把握追問的“準度”
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來說,最主要的就是要按照“新課標”的要求,著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但更為重要的則是要讓學生學到知識、得到提升,因而在進行追問的過程中,一定要把握追問的“準度”,使追問發揮“錦上添花”的作用。這就需要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善于發揮自身的引導性功能,既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也要讓學生的數學素養得到提升。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對追問進行科學的設計,從問題的導向、追問的設計、問題的分析、最后的總結進行了周密的設計,不僅完成了課堂知識的梳理,而且還強化了學生知識的綜合運用。如“認識分數”教學時,老師先讓學生折紙并涂出幾分之一,然后進行一系列提問:
師:你這個是表示幾分之一?是怎么表示的?
生1:我把這個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其中的14(四分之一)。
生2:我把這個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隨后教師收集不同圖形的四分之一,貼在黑板上)
追問:看,這些圖形的形狀不同,涂色部分也不同,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表示14?
生:因為它們都平均分成了4份,涂色的一份就是它的14。
教師再次追問,引領學生透過現象進行深入的比較和辨析,準確把握問題本質并從屬性中抽象出來加以概括,從而突破了教學的難點,凸顯了教學關鍵點。
“追問”是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的一根“金鑰匙”,是將學生思維引向深入的一把“鐵鍬”,也是提升學生思維高度的一部“云梯”。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來說,要想通過追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一定要根據把握好“度”,特別是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學生情況以及不同的課堂氛圍,切實把握好追問的“鮮度”“溫度”和“準度”,同時還要高度重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最大限度地提升追問的實際效果。
參考文獻:
[1]宰娜.小學數學教師課堂追問行為的研究——以A小學的兩名教師為例[D].南京師范大學,2015.
[2]宰娜.小學數學教師課堂追問行為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5.
[3]許華鋒.把握追問時機構建有效課堂[J].教學與管理,2012(08):49-50.
[4]穆學軍.例談數學教學中的“追問”藝術[J].考試周刊,2017(31):86.
[5]柯清洪.小學數學課堂“追問”藝術[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5(6):94-94,95.
作者簡介:
郭玉芬,福建省漳州市,龍溪師范學校附屬小學龍文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