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支架式教學方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使用具有很多優勢。在使用這種教學方式時,教師需要注重教材的選擇、問題的引入、合作式的學習模式以及效果評價這四個方面。
關鍵詞:支架式教學;高中;化學教學
支架式教學方法是一種先進的教學方法,其主要核心是讓教師將教學內容劃分為幾個不同的部分,從而使學生了解整個知識的框架。
一、 精選教學素材,構建支架
高中化學對于很多學生而言都是具有較大的學習難度的,這是因為其不僅需要記憶大量的知識點,還需要學生本人具有抽象理解能力(例如:高中化學的摩爾定律是難以基于現實被觀測的,物質的量是一個很抽象的內容)。在這種情況下,精選教學素材顯得格外重要。而精選教學素材也是更好地構建支架的好方法。
化學教學素材可以分為很多種類,包括:圖表類素材、音像類素材、實驗類素材。而不管是何種教學素材,其核心的目的只有一個:讓學生對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讓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更加深刻。而在這種情況下,對所要教授的內容進行合適的分析,合理使用教學方法,找到適當的教學素材很有必要。例如:在有機物的學習章節中,學生要學習很多不同類型但是化學式又相近的有機物,比如:醛、醇、苯、酯類等,它們存在相同點,都包括C元素和H元素,甚至有的化合物的化學式是完全一樣的,只在結構和性質上存在差異。但與此同時,它們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包括狀態、性質、氧化性以及還原性等。由于存在較多相同部分和較多不同的部分,很多學生都容易將不同的知識點混淆,從而無法對其進行準確的記憶。針對這樣的特點,可以進行以下的教學:首先,讓學生記憶與此相關的基礎知識和與這些化合物的基本性質。通過基礎知識的學習或者回顧,學生心中會初步建立或者再次建立其關于此的印象。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老師接下來所要教授的內容。其次,老師可以通過對比講解讓學生對這些化合物的不同之處有更深刻的了解。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一些輔助工具,比如圖片、視頻或者有機化合物模型,這些可以加深學生對此的印象。在此之后,教師可以使用一些經典的教學范例,對范例中涵蓋的信息進行細致的分析,以便不遺漏教學案例中的重要知識點。最后,老師可以通過對整個教學進行整體的梳理讓學生能夠將復雜的知識點進行整體整合。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知道:精選教學案例是建立較好地搭建支架的方法,教師對細節越重視,所能夠達到的教學效果也就越好。
二、 設置教學問題,理解支架
設置教學問題是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問題的關鍵。通過設置合適的教學問題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對所要學習知識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而問題的設置必須是精巧的,能夠和教學的內容有緊密的聯系。除此之外,問題的設置還需要具有引導性,可以讓學生一步步地走入化學知識的殿堂,由淺入深地探索知識、發現知識。
例如:當我們對物質進行劃分時,可以將其分為純凈物和混合物兩種。另一方面,純凈物可以分為單質(由同種化學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和化合物(由不同種化學元素組成的純凈物)。這兩種不同的分類之間并沒有直接的聯系,但是在實際的做題過程中,很多學生并沒有完全理解這些理論,從而導致失分。通過設置教學問題,可以讓學生對此有較好的理解。首先,教師可以提出“純凈水是純凈物嗎”這個問題,由這個問題引發學生對純凈物和混合物的思考。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提出“向純凈水中加入一滴墨,純凈水還是純凈物嗎”這個問題。對于很多學生而言,其很容易就得出“純凈水不再是純凈物”這樣一個結論。接著,老師可以提出“向純凈水中滴入過氧化氫,純凈水還是純凈物嗎”這個問題。有了上一個問題的鋪墊,學生將很容易明白:“即使組成元素是一樣的兩種物質,混合在一起,其也不再是純凈物”這樣的結論。通過這樣的結論進行方向發散,其也很容易明白“即使包含兩種或者多種化學元素,物質也可能是純凈物”這樣的結論。在這個例子中,通過對問題的層層剝解,讓學生不斷進行問題的思考,是讓學生對復雜的問題有更好地掌握。當然,通過設置這樣的教學問題,也更好地建立了“純凈物和混合物”以及“單質和化合物”這兩個重要的化學支架節點。
三、 合作探究內容,運用支架
在支架式教學方法中,老師往往將知識點劃分為一個個的小塊,這是一種讓學生快速學習和理解化學知識的做法。但是這樣的做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點,那就是:學生對知識的整合能力是比較差的,每個學生對不同的知識點的理解程度不一樣。但是化學考試常常是一個知識點套一個知識點的,其主要考察的是對知識進行整合應用的能力。例如:在高中化學中存在氧化物、還原物的教學部分。而氧化物和還原物的氧化反應以及還原反應所釋放或者吸收的能量常常是一個考試重點。如果學生僅僅對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知識點有較好的掌握度的話,其是很難快速分析與常見氧化物和還原物相關反應的能量變化的。在這個時候,教師就需要積極地對不同的知識點進行疏通,這是使學生對知識點融會貫通的好方法。進行合作型教學是一種讓學生對不同的知識點進行疏通的有效方法。
例如:老師可以將學生們有機分為幾個小組,然后讓不同的小組去歸納、總結氧化物、還原物、氧化反應、還原反應、吸熱反應、放熱反應。因為很多學生的認知水平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僅僅讓一個人自己去歸納總結,則其將花費很多精力。而讓一個組的學生對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整理的話,其就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歸納總結出比較全面的知識點。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同學認識上的薄弱之處或錯誤也能夠得到很好的糾正。除此之外,將兩個知識點放在一起總結有利于學生融會貫通地使用這兩個不同的知識點,這也是培養學生化學綜合素質的好方法。在此基礎上,老師可以讓學生對不同的物質或者反應進行比較,以此加深學生對此的記憶。除此之外,老師還可以讓組內每個學生負責一個具體的知識點,讓其對自己負責的知識點進行深入研究,最后進行知識的綜合與交換,以此來達到整體的學習最優性。
四、 關注效果評價,改進支架
很多化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都不注重效果評價,他們會將學生學習上的問題與學生的學習不夠努力關聯起來。其實,教師的教學方法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關鍵。好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其還可以搭建較好的教學框架,讓學生對整體的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有助于學生的學習、記憶、復習和使用。而效果評價則是不斷改善教師的教學方法的最優途徑。除此之外,進行教學效果評價還是改善學生的學習方法,更正學生的學習模式的不二途徑。下文對此展開分析。
在上文中的小組討論中,學生們對氧化物、還原物、氧化反應、還原反應、吸熱反應、放熱反應這些知識點進行了相關的分析。但是由于環境因素,學生對這些知識點的分析還是不夠全面的,其可能在某些方面比較薄弱,例如:學生們就很有可能忽視了金屬氧化物的化學反應。或者,學生們就很有可能忽視對一些反應進行時的現象進行總結。那么,老師就可以對學生的探討情況進行分析,找出學生的薄弱之處,讓學生進行相關知識點的深入學習并在學生進行小組活動的時候適當給出相應的指導。而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多多進行測試,通過對測試結果的分析,找到學生支架的薄弱之處,對支架進行重建。而有時候,教師教學的支架結構可能存在一些問題。當支架的結構存在問題的時候,支架內容就不能夠較好地依附在支架上了,這個時候教師需要根據自己的支架情況,對此進行積極的更改,使之更加適應學生的需求。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的學習狀態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而積極地反思、進行支架的調整和轉變能夠較好地處理這種變化。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應用支架教學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上文中提出的精選教學內容、設置相關問題、進行組內活動以及積極地進行教學效果評測這四種高中化學支架教學法策略。
參考文獻:
[1]張國君.支架式教學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青年時代,2016(23):226.
[2]韓柳杏.淺論支架式教學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數理化學習(教育理論版),2017(6).
[3]郝桂蓮.支架式教學法及其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7,11(20).
作者簡介:
鄭鋒,福建省福安市,福建省福安市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