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劍來
摘 要:詩歌是我國傳統文化瑰寶。詩歌語言凝練、形象生動、意境深邃、內涵豐富、表現手法別具一格,其藝術魅力讓人回味無窮。文章著重從學生的興趣激發、如何指導學生反復精讀古詩、創新教學模式等方面對小學古詩文教學進行探究。
關鍵詞:小學教育;古詩教學;興趣激發;創新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01-12
一、興趣激發
(1)在古詩文的學習方面,激發想象力是興趣開發的第一步。豐富的想象力必定為學生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想象力的培養則依賴于教師在特定教學環境中的情景假設。如賀知章《詠柳》中的“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是流芳百世的名句。在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大膽想象,“風和剪刀有什么相似的呢?”有的學生說:“春風吹過,柳葉發出的聲音就像被剪刀在修剪一樣。”以學生的再造能力,引導學生更具體直接地感受詩歌中的意境與現實的交融。接著,學生的想象力被進一步激發,教師問:“大家猜猜是誰拿著剪刀呢?”“是春姑娘”“是春天的使者 ”“是風婆婆 ”“是春天的力量 ”……同一個意象在不同學生的想象力的作用下呈現出紛繁不同答案,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和思維,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多媒體教學在古詩教學的過程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如學習柳宗元的《江雪》,以獨釣寒江的凄冷畫面,同時配以舒緩的古箏輕音樂,營造與詩歌相符的學習情境。在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情境中,隨著悠揚的樂曲,反復誦讀,讓學生體驗詩歌、音樂、繪畫等不同藝術的完美結合,領悟詩歌中簡短的文字所表達出的豐富內涵,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
(3)情感的激發也是興趣培養的重要途徑。如《春夜喜雨》一詩,可引發學生思考:當時杜甫為什么會因為一場春雨而喜?再將詩人的經歷和當時的社會環境引入,詩人因陜西旱災嚴重而來到四川成都,因自己種菜養花并與農民結下了深厚情誼,所以才以詩歌的形式對一場普通的春雨加以描述,繼而流傳千古。詩歌傳遞出真摯的感情,而在詩歌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體會著這樣的感情,在獨特的意境中感同身受。學生身心可以受到良好的熏陶,其知識、能力、情感等可得到全面發展。
二 、精讀詩文
(1)對詩文關鍵字句的精讀。古詩文言簡意賅,一些關鍵的字眼就是文章的精髓。如李白的《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教師可引導學生理解、領悟其中 “深”字的用意。“深”即是文章的核心,表達出李白和汪倫之間的深情厚誼。詩人以送行地的桃花潭水的深度與朋友之間的情感做類比,十分巧妙而且十分應景,同時將感情這一抽象事物具體化,給人以更加深刻的感受。
(2)杜絕“短平快”一問一答的教學方式。在精讀的過程中,激勵學生自主體驗,把單調的讀、背古詩變成談自身感受,聽古詩背后的故事等,由此產生情感共鳴。精讀不只是讀字面的意思,更是要將詩歌讀出色彩、音樂、畫面,甚至是生動的故事和高尚的情感。由此可培養學生探索式的自主學習意識,讓整堂課充滿詩情畫意,充滿歌聲與笑聲。誦讀在量的積累上,要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來體驗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從而達到質的飛躍。隨著古詩詞學習的重要性的提升,在古詩詞的閱讀量的積累上,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1~6年級的學生背誦優秀詩文不少于160篇,并在附錄中列出了70首古詩詞背誦推薦篇目,因此,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自身,對古詩詞的學習都應該提高重視。閱讀量不僅僅包括同一首詩歌的反復誦讀,也包括擴大詩歌閱讀的廣度。要循序漸進地增加,也應視不同學生的情況來定,比如,低年級學生,基礎較好的,可每周額外安排熟讀背誦一首古詩,而基礎差一點的學生,則可以安排兩周熟讀一篇文章。高年級學生則視情況增加內容。有效指導,熟讀成誦。但這種誦讀不僅僅是要簡單的會背誦,還要在背誦過程中,注重語調、韻律、節奏等,從而增加詩歌閱讀的深度,達到質的飛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應該是詩詞教學的精髓。在充分領悟詩歌感情的基礎上,聲情并茂地朗讀,營造詩情畫意、詩意濃厚、如歌如韻的生動課堂,以達到熟讀成誦的境界。
三、創新教學模式
(1)對古詩詞分門別類地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對同一類詩歌的特點進行把握。按照個人的喜好,分成不同的興趣小組,每個學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學習相關知識。例如,《別董大》《送別》《贈汪淪》《送元二使安西》傳達出離別類詩歌所抒發的情感,在課內學習了該類別的詩歌,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外學習該類別的其他詩歌,將熟悉的詩歌與新學的詩歌相互結合,相互對照,找出不同之處。這樣既加大了學生古詩詞的量,也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學習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后,再細讀杜甫的《春望》等,從不同的時代和環境中去探索詩人們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與憂慮,有利于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展示自己的才能。學生語文底蘊的積累需要這樣長期地堅持,如此不僅大大增加了閱讀量,而且提高了學生閱讀古詩的綜合能力。
(2)開展古詩趣味學習小組,不定期安排學生對古詩進行再創作。在古詩教學中,將古詩改寫成現代白話文,從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寫作能力。擴寫要求學生對古詩的內容和表達的情感要諳熟于心,同時依據古詩的簡單情節,想象故事的具體細節和人物內心活動。雖然古詩擴寫、改寫、續寫在古詩文教學中是十分常見的教學方法,但是如果在讀寫結合的具體內容上再進行創新,將會更好地促進教學成果的提升。如可以開展同題目擴寫。比如,王安石的《梅花》與盧梅坡的《雪梅二首》。同樣是寫梅花,雖然都寫出了梅花的高潔品質,但因為作者的生活時代背景不同、個人境遇不同、性格特征不同等,兩首詩的思想情感、主題和意境以及使用的手法也不相同。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改寫、擴寫、續寫的過程中,可以將兩首詩融會貫通,甚至鼓勵學生以充分的想象力以第一人稱為敘述方式,將兩位詩人對換所處環境進行對換,從而寫出別有趣味的文章。
(3)開展古詩課外趣味小組,可將學生學習到的繪畫、舞蹈、音樂等知識運用到詩歌的學習中。如開設繪畫小組,學生將學習到的古詩內容以畫的形式直觀、形象地展示出來。音樂小組將詩歌配以動聽的樂曲進行朗誦,舞蹈小組則為不同的詩歌開展舞蹈的表演。各小組內部可以進行展示與評比,小組與小組之間也可進行比拼。通過多樣的方式,為詩歌教學開辟更加廣闊的道路。
四、結語
詩歌是華夏民族的精神瑰寶之一,也是世界文明的一顆璀璨明珠。在中國這樣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文明國度,一代代人不斷地努力,傳承文明、研習詩歌。對詩歌教學的技巧進行探索,是每個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一場必須持續開展的課題,需要廣大的語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實踐中與時俱進、不斷探索與開拓,以飽滿的熱情、科學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潛能和興趣,變灌輸式教學為引導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以科學的方法去學習詩歌,在快樂的情境中學習詩歌,循序漸進的積累,以趣味的方式開闊學生的思維,這樣才能在教學中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才能提高教學質量,也才能讓學生在詩歌的海洋里快樂暢游,為他們未來站得更遠、飛得更高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于海平.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古詩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5(36).
[2]陶煦飛.提高小學三年級學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徑[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版),2013(16):65.
[3]胡彥科.淺談小學高年級語文古詩詞教學藝術[J].華夏教師,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