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劉芳銘
[摘要]網絡時政資源是思想政治課程資源中的重要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領域內容,其容量很大、時效性較強。網絡時政資源的有效運用,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通過互聯網了解國內外形勢,而且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的主動思考,提升思想政治課課程教學的實效性。然而,當前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網絡時政資源的運用還存在一些誤區,不能發揮時政資源的課堂價值。本文從網絡時政資源的有效選擇與運用的角度進行分析,闡述了借助互聯網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的實效性的策略。
[關鍵詞]網絡時政資源;思想政治課;有效運用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5918( 2018) 04-0053- 03
隨著網絡技術的應用與發展,網絡時政資源是成為了思想政治課教學資源的重要來源。新媒體的發展使每一個人都置身于信息場中,教師和學生可以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通過互聯網了解并關注各種新聞的發生,網絡時事政治變得觸手可及。如果教師能夠將這些網絡時政資源與思想政治課教學有效結合,不僅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而且容易契合學生的關注點,激發學生興趣和主動思考的習慣,更好地將理論和生活相結合,提升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的實效性。然而當前網絡時政資源在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并不能夠得到有效運用,本文從問題出發提出了有效運用網絡時政資源的具體策略。
一、網絡時政資源在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的存在的問題
(一)忽視趣味,遠離學生生活實際
陶行知先生說:“我們的真正指南針只是實際生活。實際生活向我們供給無窮的問題,要求不斷的解決,我們朝著實際生活走,大致不至于迷路。”思政課從理論化的到生活化的課堂同歸是當前課程改革的方向,在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網絡時政資源是課堂教學經常采用的素材,但是有些老師忽視了學生的興趣點,不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樣的網絡時政素材無法與學生產生共情,很難發揮應有的價值,不能形成有效教學。
(二)呈現單一,影響價值的發揮
信息化課堂較傳統的課堂最大的優點就是能將文字、聲音、影像等等信息高效地呈現在師生面前,從而取得了傳統教學方法無法取得的效果。然而有些老師在使用多媒體出示時政素材時,只重視呈現的內容,忽視呈現的技巧。將一段段材料進行機械性的累積,必然產生信息接受的倦怠。這種單一的、缺乏技巧的材料呈現方式,只會導致事倍功半。
(三)淺嘗輒止,缺乏深入探究
教師選取和運用網絡時政資源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內容,借助材料達到對知識點的把握。一些老師在課堂中運用教材僅僅停留在表面,分析問題不夠深入挖掘材料背后的問題,缺少將素材和教材的有效結合,不能達到應有的實效。當然,素材的分析應該是教師引導下學生去思考,如果教師點評過多會影響學生的獨立思考與觀點的表達。
(四)喧賓奪主,不能達成教學目標
網絡時政資源是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的,一些老師在教學中為了吸引學生眼球使用了許多網絡時政素材,但是也會進入一個誤區,就像多媒體手段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如果不能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的達成,再精湛的多媒體操作也是徒勞。如果把時政素材的使用作為目標,而不是把它作為課堂教學目標達成的一種教學元素,在課堂中呈現再震撼的時政素材也沒有意義,實質就是本末倒置。
二、時政資源在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的具體策略
(一)興趣是時政素材有效選擇和運用的前提
“興趣是最好的導師”。一直以來,思想政治課被認為是枯燥的理論課,很難使學生感到有趣。因此,在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應該作為教師備課過程中需要思考的內容。當學生認為某學科內容具有趣味性,會很容易吸引他們積極地投入本門學科的學習中來。網絡時政素材的選取要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盡可能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有趣的網絡時政素材更容易啟發思維主體,使其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在積極情感的指引下促使思維主體拓展思考的空間。例如:2016年6月16日,上海迪士尼主題公園正式開園迎客。《中國新聞網》6月17日頭條,題為“熱情‘擁抱中國,凸顯商業雄心”。這篇報道講到,中國經濟強勁的增長引擎雖然進入“新常態”,卻仍對迪士尼散發著強大吸引力。迪士尼在上海的落戶彰顯了外商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也是其不斷擴大開放的標志,就像中美領導人所共同認識的那樣“必是互利共贏之舉”。現階段的青少年是看迪士尼公司出品的動漫成長的一代,對于“迪士尼“三個字有著特殊的感情,選取此類時政材料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經濟生活》的經濟全球化、跨國公司的教學中可以選用這一段時政素材來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進一步思考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二)恰當呈現,有效提升教學價值
恰當呈現,即在合適的時間、以有效的形式將網絡時政素材展示在學生面前。能否恰當的呈現會影響時政素材在一節課中的教學價值,因此教師要斟酌如何將素材在課堂中進行恰當的呈現。
恰當呈現可以是整體呈現,直接出示文字、圖片或者視頻,讓學生進行了解和認知。教師需要注意的是在課堂呈現時要盡量避免文字接文字或者視頻接視頻。同一種類型的材料不斷重復堆砌會使學生感觀疲倦,缺乏學習的興趣。整體的恰當呈現是圍繞教材內容,通過交叉使用不同類型的材料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發揮時政素材應有的教學價值,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的目的。恰當呈現也可以是分批呈現,或者稱動態呈現。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根據教學需要將一段素材進行分割,針對不同的問題或者知識點在最恰當的時機、以其需要的方式進行呈現,提高學生的興趣和教學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要對教學目標、重難點和知識結構熟記于心,才能在教材與時事政治素材之間游刃有余。
(三)精心設計問題,進行有效探究
問題是啟發學生思維和進行有效探究的向導,通過問題的設計可以把網絡時政素材和教材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使學生主動認識和分析網絡時政素材,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首先,教師要設計有效問題。有效的問題就像催化劑,能夠催生學生對時政素材的興趣,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其次,問題設計要有探究性。教師在選擇時政素材的時候就可以進行一些問題的設計,由淺人深、層層遞進。引導學生結合經濟、政治、哲學、文化等幾個模塊進行多角度分析認知和分析時政材料,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解答問題。
例如,在學習《經濟生活》第三單元《市場配置資源》中選用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內容:“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跨度是比較大的,要想理解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新內容,教師可以設計五個問題。第一,回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歷程。第二,為什么計劃經濟推出了歷史舞臺?第三,我們為什么選擇了市場經濟?第四,結合市場經濟理論分析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本質是什么?第五,說說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邏輯指向。在設計問題時緊扣主題,由淺人深,環環相扣,不斷進行相關知識的拓展和延伸,將網絡時政素材與教學內容有效結合,發揮網絡時政素材的教學價值。
(四)網絡時政素材與教材內容的有效結合是關鍵
有效運用網絡時政素材關鍵是將時政素材與教學內容進行結合。首先,教師要密切關注網絡時政新聞,具有發現時政素材敏銳性,善于將課堂所教授的內容與時政相聯系。教師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有目的地將時政素材引入與課堂,增強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時效性。時政素材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不管選擇什么時政新聞都要找到與教材內容的結合點,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主動關注社會問題的責任。思想政治課教師要以課程教材重、難點內容為依托,搜集典型時政資料,將這些素材用于重、難點理論的分析上,這樣可以避免時政材料和教材內容兩張皮,更好的實現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實效。例如,《公民的政治生活》這一章節的內容主要是介紹公民身邊的政治和公民的政治參與。教師可以選擇的素材很多,如“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十九大等,都可以讓學生感受身邊的政治生活。
(五)教學目標的達成是有效運用網絡時政素材的歸宿與落腳點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就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課要緊密結合經濟、政治和文化生活,引導學生不斷探究、不斷實踐,切實提高學生參與現實生活的能力,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教師不管采用什么教學手段,還是選用各種教學素材,最后都是要服務于教學目標的達成,網絡時政素材有利于實現教學目標。
然而,在很多課堂教學活動中,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本末倒置的現象,如過于重視課堂教學的形式和手段而忽視了教學內容本身,使教學目標無法達成。網絡時政素材在課堂中的選擇和運用中始終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通過典型的、學生感興趣的網絡時政素材促使目標更好得以實現,這才是網絡教學素材選取的關鍵。因此,在網絡教學素材的選取過程中不能過分隨意,要有針對性的篩選出緊貼教學內容,素材選擇旨在促使三維教學目標巧妙結合而服務,真正發揮其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價值。
(六)堅持正確導向,發揮正能量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每個網民不僅可以瀏覽新聞還可以進行點評,甚至很多白媒體在網絡空間開設自己的輿論空間,對熱點、要聞進行評述。由于網民的知識背景、生活閱歷等的不同,其素質也是參差不齊,因此,對待同一個事件會出現各種評價,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甚至比較極端的觀點也可能出現。教師和學生互聯網查找時政新聞的素材,要引導學生用辯證思維去看待各種事件。教師在解讀網絡時政時應該堅持正確導向,客觀分析問題,弘揚社會正能量。
《政治生活》第二單元《為人民服務的政府》中選取了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提出的“要強化責任追究,建立嚴格的對政府違約和政策不落實的問責機制,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時政素材。當講到某些地方政府在行政過程中存在失信問題,學生難免會產生負面情緒,質疑政府、抱怨社會中存在的種種問題等。這時教師絕對不能在課堂中繼續延續這種不滿情緒,要積極引導學生從另外一面對思考李克強總理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精神。比如,教師選擇另外一種思維角度,繼續就這個內容設計兩個探究題:
(1)政府能直視自身的問題說明了什么?
(2)討論并給當地政府負責人寫一份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建議書。
通過討論,學生了解我國政府一直非常重視維護政府公信力,嚴令禁止某些行政機關和部門的失信行為,并啟動了問責機制,通過法律來規范行政部門的屢職行為。此案例中教師通過引導,從積極的一面去分析時政素材,培養學生運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使學生認識到當前的我國的政府是在不斷完善的,進一步堅定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
綜上所述,網絡時政素材是思想政治課的重要課程資源,能夠有效運用對課堂時效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作為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必須善于選擇網絡資源,科學合理地使用互聯網時政素材,使時政素材和教材內容進行融合,從而保證教學取得成效。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張建文.思想政治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張文芬.高中思想政治課時政教育探析[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1.
[4]彭新華.高中思想政治課合作學習中的師生溝通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0.
[5]陳靜.談教學素材的取與舍[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2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