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雪珺
【摘要】新課標下,學生的思維得到解放日益活躍,這離不開教師引導。語文教材中反面人物實際上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學資源,若能夠運用得當必定能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它不僅能夠讓學生從中學到各種道德理念,在日后的生活中能夠明辨是非,而且能夠激發想象,對創造力的培育具有極大優勢。本文簡要說明反面人物,對其在教學中的應用展開分析,闡述其當前在教學中的狀況,詳細論述相關應用對策。
【關鍵詞】小學語文 反面人物 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3-0067-01
一、概述
(一)含義
與現實生活中的反面人物不同,教材當中的反面人物也有值得人們學習的一面,并不是完全十惡不赦。作為文學作品而言,更多的是生活的縮影,其中包含藝術性和創作性,其中也飽含作者對生活的體會以及對人生的感悟。
(二)分類
根據故事情節、人物性格和教育意義可以將反面人物分為五個種類。第一,愚昧無知。這類人物對生活當中的一些事物的領會存在偏差,這類人物能夠讓增強閱歷;第二,冷酷無情。這類人物主要描繪的是一些冷酷并且不講情面的人物,這類人物能夠激發正面能量;第三,淺薄勢力。這類人物主要表現為言行不一,行為極不坦蕩,能夠從中獲取更多優秀品質;第四,殘忍貪婪。這類人物主要表現為貪得無厭,能夠引發人性深思;第五,頑固迂腐。這類人物不知變通,固守教條,對創新思維的構建具有巨大價值。
二、教學現狀
(一)時代局限性
不同于理科類學科,語文作為文科的主要內容,其最大的特點便是時代性。在新時期人們的觀念以及生活方式在快速轉變,而語文教材并未體現出時代性,反面人物的刻畫也應如此,應適應當前具體的發展狀態。綜觀教材其中大多數反面人物都是神話或是寓言中的人物,其中包含現代背景的人物少之又少。
(二)形象臉譜化
反面人物形象在教材中呈現出定式的狀態,換句話說也就是臉譜化,所用到的詞匯和描述的背景具有相似性,其中形象延伸表現的十分匱乏。在對愚昧無知類型的反面人物描寫中通常都是采用寓言故事,人物大多都表現為思維定式,不會分析問題固守成規,人物所有的描述和人物所做出的各種行為都在既定的范圍當中,具有一定的標簽化,人物形象不夠豐滿,立體感不足,會讓人產生一種乏味的感覺,這樣一來學生的興趣也會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
三、應用對策
在正確解讀的前提下,構建由反推正的思維模式,從中挖掘更深層次的內涵,而后對其中存在的差異進行類比,構建科學思維,最終將全體整合應用到教學當中,形成新時期新視角下的反面人物教學,使教學效果得到更深層次的提升。
(一)正確解讀,開發反面人物
在新時期,創新思維已成為教學中的關鍵因素,對此教師也應創新思維對反面人物進行開發,從中開拓更多途徑從而豐富課堂內容,引導學生養成善于思考和善于創新的習慣,這種習慣的養成不僅對能夠成為學習的強大動力,而且能夠豐富閱歷在生活方面也擁有更多的經驗,反面人物的開發不僅要體現出語文的功能性,而且要體現其中蘊含的道德理念。例如,在學習《晏子使楚》這一文章時,教師通常都注重講解晏子對于楚國大臣刁難的機智應對、能言善辯的品質,整個課堂所講解的內容均圍繞晏子展開。此時不妨換個角度,開發刁鉆大臣形象,開發楚國大臣以及楚王的待客之道。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楚王和楚國大臣以賓客之禮厚待晏子,那么就不會被晏子反擊,反而顯得楚國不懂得待客之道,機智應對能夠傳為佳話,那么禮儀待客何嘗不能。
(二)由反推正,引導學生想象
反面的對立面即為正面,推證過程實際上也能讓學生思維和想象達到最活躍的狀態,這種反其道行之的方式能夠充分引發注意,從而產生濃厚的興趣,這與新穎的教學模式有異曲同工之效,因此教師應加強內容創新,在正確解讀開發反面人物的基礎上,由反推正鍛煉學生的逆向思維。例如在學習《將相和》這一內容時,大多教師都側重講解藺相如的寬容大度和廉頗的知錯改錯,對廉頗嫉妒的反面形象講解很少,從嫉妒到負荊請罪的整個過程實際上就是由反到正的過程,在授課時應強化此內容,讓學生解答廉頗反面形象形成的原因和目光短淺的因素,從而反推若自身應如何處理,最終歸結為“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的道德角度,在想象中領會更多知識。
(三)挖掘內涵,豐富人物形象
文章作者在刻畫人物時,是根據自身的閱歷或是啟發,其中包含的內容若深入挖掘則能夠得出更多內涵,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采取多元化方案,發散思維尋找更多的人物形象,從而使人物的形象更加豐滿。例如,在學習《漁夫的故事》這一文章時,作為反面形象的魔鬼以德報怨,漁夫救了他,而他卻要殺掉漁夫,最終漁夫用智慧避免了被殺的厄運,在其中應著重講解魔鬼這一形象,魔鬼的謊話被看穿,這時應讓學生自行思考,若漁夫將魔鬼放出來會有是什么結果,從而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四)類比差異,加強人物解讀
類比的方法多用于教學當中,在語文教學中也可以采用,將正面形象與反面形象進行對比,從而使正反之間的差異更加鮮明,學生理解起來也會更加容易。例如在學習《狐貍和烏鴉》這一內容時,狐貍和烏鴉都具有反面人物的特點,狐貍主要體現在陰險狡詐,而烏鴉則體現在愚昧無知,叫時可讓學生分別扮演烏鴉和狐貍,在情景演繹中對兩個形象進行比對,在身處其境的狀況下類比二者差異,引導學生深化解讀人物,從而增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明白更多道理。
五、結束語
總結以往教學中存在的紕漏,開發反面人物,從中尋求突破,采用反面人物來構建更為堅實的道德觀念,在其中融入文字教學,讓其教學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讓反面人物也發揮出作用,從而構建新型小學語文教學,為語文教學增添新穎內容。
參考文獻:
[1]張竹竹,霍生玉.中美小學語文教材人物性別價值取向的比較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6(7):137-142.
[2]姜亞南.小學語文教材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分析研究——以人教版五年級教材為例[J].好家長,2015(8):49-50.
[3]張建西.可恨之人亦可憐——初中語文教材中反面人物的另類解讀[J].課外語文:上,2017(4):19.
[4]李平.淺析小學語文教材人物特征對小學生社會化的影響[J].新課程導學:八年級中旬,2016(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