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社會對教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我們到底要培養一個怎么樣的人?怎樣去培養一個人?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內生動力?“抓分”教育是否是唯一的?“抓分”與“抓人”教育能否共生共存?這些問題我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并希望有一個共生之路,讓我們的教育能讓每一位孩子獲得益處,并健康成長。
關鍵詞:立德樹人;全面發展;通識教育
一、傳統“抓分”教育的思考
目前,雖然全國都在號召和要求狠抓學生的素質教育,提升學生的德育水平,但在高考的指揮棒下,全社會都存在“抓分不抓人”的普遍現象。
在學校教育中大多數都存在強調打基礎,強調學習上的吃苦耐勞,對學生的品格培養不太重視的現象,學生作業繁多。學校對教師的主要考核是學生成績的考核,教師對成績好的學生重視,并多有表揚和鼓勵,這導致學生向重成績、輕人格的方向發展,同時,“抓分”教育重在刷題,教學嚴謹但死板,不利于學生創造力的培養。
雖然“抓分”教育存在諸多弊端,但它也培養了孩子們吃苦耐勞的良好品質,但怎樣將“抓分”教育和“樹人”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
二、既“抓分”也“抓人”
在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同時,重視人格培養。“抓分”教育是我們的長項,那么,怎樣在“抓分”教育的同時開展人格培養,是我們當前的主要任務。
中國的孩子個人主義較強,惟我獨尊,缺乏相應的禮儀教育,能為他人著想的較少,自理能力和生活能力較差,創造性思維缺乏等等。
“抓人”教育怎樣抓?人格的培養必須與家庭密切配合,首先,開展針對家長的觀念轉變教育,與家庭達成共識,糾正家長的教育方式和行為,共同制定學生的時常行為規范,與家庭一道督促學生遵守這些規范,促成學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培養學生的優良品格。
行為規范包括學生的日常生活行為、文明禮儀、利他主義觀念、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觀念的培養等等。行為規范采取制定日常行為和日常作習時間表來培養學生的行為,逐步養成學生良好的習慣,同時,通過開展社會公益活動、學校德育教育體驗活動、班級助人活動等形式,逐步形成學生良好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三、開展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除了包括數學英語科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尊重友愛等方面的人格培養,還包括防火防盜防、交通出行、毒品等安全常識教育,主要注重學生生活能力、獨立意識的培養。
通識教育,多采用情景教育方式,注重學生的探索和演講能力。比如教學蝴蝶,先是分成A、B、C三組;A組去圖書館查閱蝴蝶資料,B組去植物園實地考察、和園丁探討蝴蝶,C組則負責上網搜集蝴蝶的信息。然后三組分別匯報。接著,重新分組,每組都有A、B、C的學生,彼此信息交流補充后再做新的PPT演示,最后分別做最終陳述。這種方式要求學生帶著思考去深入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對獨立思考、實踐決策、公開表述等能力都能起到較好培養的作用。
開展通識教育還要加強學生的音體美和興趣愛好的培養。音體美是學生素質培養的重心,是促進學生身體和心靈健康成長的必要手段,音體美的教育主要陣地在學校,學校除應全面重視音體美學科的正常開展外,還要加強此類方面的課外活動的開展,同時注重有特長的學生的培養。除音體美外,學校和家庭還應當為學生正當興趣愛好的培養提供機會和條件,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當前,國家已號召各類學校和社區要開展課后服務活動,學校應利用這個機會,為學生創造全面發展的平面,保障學生的興趣愛好、音體美教育、人格培養能有充足的機會,并能得到長效地、充足地發展。
四、創新思維和應試教育“兩條腿走路”的方式
目前學校喜歡基于掌握知識點的短作業,更多是條件反射的強度訓練。而情景教育方式采用的是長作業的方式,這兩者各有優勢,學校教育可采用布置長作業方式,家庭作業主要采用布置短作業方式,這樣既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又能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掌和鞏固,即培養了學生的人格,提升了學生的能力,又能保證學生成績的提升。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立德樹人、全面發展包括“抓分”、“抓人”教育和通識教育,通識教育中又包括日常生活能力的教育也包括基礎的素質教育和興趣培養,要全面抓這些教育需要把學生的時間做一個統籌安排、合理配搭,從而促進學生有效、全面的發展。
開展立德樹人、全面發展的教育,讓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做得更深更廣泛,能有效地培養孩子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也能有效地培養他們的情商、團隊協作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養成他們良好的人格,促進他們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同時,也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促進學習成績的進步。
參考文獻:
[1]佚名.立德樹人全面發展[J].新班主任,2014(3).
[2]郭樹青.堅持立德樹人培養全面發展人才[J].大家,2011(3):194-195.
【作者簡介:呂焱男,四川蓬溪,(1972.11)四川省蓬溪縣鳴鳳鎮小學校 高級教師 研究生畢業,研究方向為教育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