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國家注冊建筑師制度規定的建筑師職業能力標準和國家卓越工程師計劃提出的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要求,嘗試改變傳統民用建筑設計課程考核方式的片面性和主觀性弊端,通過探索對民用建筑設計課程考核的評價內容、評價主體和評價過程的整體革新,提高民用建筑設計課程考核評價機制的科學性,提高建筑教育的職業能力培養的效率與質量。
關鍵詞:職業能力;民用建筑設計;課程考核
1996年,我國正式實行注冊建筑師制度,這一行業制度的確立對我國的建筑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2010年教育部開始在我國大學工程教育中實行“卓越工程師計劃”,旨在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為我國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服務,計劃的實施對促進我國高等工程教育面向社會需求培養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
從注冊建筑師制度到卓越工程師計劃,兩項制度的實施促使職業能力的培養成為高等建筑教育領域的一個熱門話題;在建筑學主干專業課程——民用建筑設計的教學組織中,傳統的設計教學過程往往更多關注學生建筑設計理念、表達技巧等相對狹窄的范疇;而當代建筑教育則將教學重點放到如何培養解決工程設計建造問題的綜合職業技能培養方面上,包括設計設計前期調研分析能力、設計團隊協調、合作及組織能力等職業技能。建筑教育教學內容的拓展相應地對建筑設計課程考核評價的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民用建筑設計課程是建筑學專業的一門核心專業課程,貫穿于5年建筑學教育的始終;由于建筑設計課程與其他專業理論課程教學過程具有顯著的差異,由于建筑設計活動兼具技術性與藝術性的綜合特點,設計成果并不具有唯一性;也不同于其他理工科專業課程那樣具有“正確的”標準答案。在傳統的民用建筑設計課程教學成績評定環節中,一般主要依據學生最終提交的方案設計圖紙,由數名任課教師分別打分,然后匯總平均。由于建筑設計成果的特殊性,設計課程作業缺少統一明確的評價標準,任課教師的主觀因素往往對學生的成績具有較大影響,最終成績容易引起學生的異議;另一方面,傳統設計課程考核環節中存在的“重結果輕過程”的傾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學生設計課程前松后緊、“重圖紙輕思考”的現象;這種相對比較普遍的教學狀態阻礙了民用建筑設計課程的階段教學目標的實現,特別是不利于高年級階段建筑師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
近年來,我系4年級民用建筑設計教學組在專業設計教學過程中,探索將設計課程的評價重心從終結性結果評價轉向關注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評價,關注學生的設計學習過程、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等綜合信息的教學反饋,嘗試建立一種面向職業能力培養的新型設計課程考核方式。4年級民用建筑設計課程具體教學任務包括城市居住區規劃與住宅、觀演類大空間建筑、高層建筑以及城市設計4大類型7-8個設計題目。由于教學重點各不相同,考核重點也不同,如果簡單地制定統一的評價標準,不利于學生判斷各個題目的學習重點;因此,針對4年級建筑設計課程的階段目標,我們從評價內容、評價主體和評價過程等方面對民用建筑設計課程考核方式進行了持續的探索與實踐。
(一) 針對階段教學目標,制定突出重點,涵蓋特定設計問題、盡可能全面的考核評價內容。
針對4年級民用建筑設計題目的綜合性和復雜性特點,在傳統的設計課程通用評價內容基礎上,我們針對4大類型題目的重點設計問題,制訂了盡可能全面地反映綜合設計能力培養目標的課程評價細則。其中通用評價內容包括:建筑方案設計構思創意、總圖設計、平面設計、建筑造型及立面設計、剖面設計等;特定建筑類型的評價內容針對教學目標與設計問題的不同而變化,例如,在居住區規劃與城市住宅設計中,重點強調了對設計方案的經濟性、結構設備選型等技術問題解答的考核;在觀演建筑設計中,則強調了大空間建筑的結構選型問題、人流疏散設計以及建筑聲學設計等復雜技術設計問題的考核。通過通用設計評價內容與特定設計評價內容的結合,有助于學生了解不同設計題目的學習重點,促進了綜合設計能力的提高。
(二) 針對建筑設計課程的教學特點,將學生引入課程考核評價主體。
民用建筑設計課程具有比較有益于研討式教學、翻轉課堂教學的條件。為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們嘗試在教學過程的中期評圖及最終設計成果評圖過程中引入學生互評環節,通過學生參與評價,提高了設計教學的互動性,提升了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并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教師對學生設計成果評價的主觀因素影響。
(三) 從“結果評價”轉向“過程評價”。
傳統的民用建筑設計課程考核結果中,最終圖紙成績一般占到80%左右,客觀上造成了學生設計課程重結果輕過程的不良學習習慣。針對此狀況,我們將最終圖紙成績的權重調整降至50%,加入設計前期調研(20%)、中期設計成果評價(20%)以及課堂討論參與及表現(10%)等涵蓋全部設計周期的階段性考核點,力圖通過“過程評價”方式促使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總之,針對當前建筑行業職業型人才培養目標和國家卓越工程師計劃提出的創新型工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我們在充分明確階段性專業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嘗試改變傳統民用建筑設計課程考核方式的片面性和主觀性弊端,探索通過對民用建筑設計課程考核評價內容、評價主體和評價過程的整體革新,提高民用建筑設計課程考核評價機制的科學性,提高建筑教育的職業能力培養的效率與質量。
參考文獻:
[1]曹亮功.從建筑職業看建筑教育[N].建筑學報,2006,2,76-77.
[2]丁沃沃.回歸建筑本源:反思中國的建筑教育[J].建筑師,2009(4),85-92.
[3]仲利強,王宇潔.通識教育背景下建筑設計類設計課教學評價模式探索[J].建筑與文化,2017(1),101-103.
[4]張衛,蔡云峰.關于中國建筑教育中設計類課程教學交流的探討[J].華中建筑,2008(4),196-197.
[5]趙天英.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互動式成績評定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5,4,93-95.
作者簡介:王鑫,山東省青島市,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建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