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功教育從培養良好習慣開始。”好習慣可以影響人的一生。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從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入手,創新課堂,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善于利用網絡資源學習、善于探究等習慣和能力,從而提高科學素養,提升綜合素質。
關鍵詞:小學科學;科學教學;學習習慣;培養策略
培根指出“習慣是巨大而無形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生”。葉圣陶也指出“教育是什么?一句話,培養良好的習慣”……小學科學教學中,應把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放在第一位,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奠定科學知識基礎,為以后的科學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也是落實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筆者認為,良好的科學素養,可以綜合提高學生的素質,提高科學教學效益。
一、 培養善思的習慣
培養善思的習慣是小學科學教學的首要任務。科學是需要思考的學科,靠死記硬背知識,無濟于事,被動接受、機械倉儲,而不去思考其意義,科學學習毫無意義。因此,教師應巧妙引導學生勤思、善思,實現且學且思,且思且學。
培養學生善思習慣,教師的問題引領、設計實驗驗證和猜想等,為學生打開思維之門,形成善思的習慣。
如教學《我們的小纜車》時,引發學生根據課題而產生疑問:蘋果為什么會落地?蘋果怎樣落地?讓學生向上拋起一個小石子、一塊橡皮擦、一個粉筆頭,猜猜這些物體會怎樣?想一想為什么這些物體明明向上拋起,而沒有往上去,最終落到地面?……在這些問題充分討論、交流之后,再提出地球引力的概念,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的習慣,而課堂上直接給出“地球上的物體都會受到地球的引力——豎直向下的重力,所以蘋果會落地,上拋的物體都會落地”的結論,學生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對這個知識也感到晦澀難懂,抽象難以理解。而組織學生立足學生生活經驗,透過“蘋果落地”“拋文具”“上拋物體”等有趣的活動,再現重力和引力的現象,學生在活動中不斷思考、不斷質疑,從而更加深化思維,進一步思考新的問題。如當筆者提出蘋果落地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引力,也就是本身重力的原因時,有學生提出:停留在半空中的物體或者受到支撐而停留在半空中的物體是否也有重力?學生提出如此的問題,顯然是動腦思考的結果,對于這些問題,教師最好不要急于給以回答,應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討論,讓每一個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問題討論之后,教師再提出問題:位于地球不同表面上的10個物體,他們下落的方向如何?下落的路徑如何?你有什么新發現?這些問題,進一步引發學生的思考……課堂教學,改變了“給知識”的方式,而是通過層層設計問題鏈、通過問題串,不斷引發思考、誘導發現,開展發現式學習,課堂成為孩子們思考的天地,發展的平臺。
二、 培養觀察的好習慣
任何學科的學習,都離不開觀察,科學更是如此。沒有觀察蘋果落地做基礎,就沒有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科學教學中,除了培養學生善思的習慣,還應培養學生養成觀察的好習慣。
首先,培養學生長期觀察的習慣。如一株植物的生長、一粒種子的發芽、一朵花骨朵的綻放、一枚果實的長大和成熟、樹葉的由綠色變黃等都需要過程,觀察這些生命現象,需要持之以恒的細心觀察,只有長期堅持,才能發現事物的發展規律,掌握生長的每一個階段的特點。
其次,應培養學生全面觀察的習慣。如果只觀察每一個方面,難以對事物的整體下結論。如種子的發芽,需要一定的條件,而這個條件不是單一的,是多個條件,包括土壤、溫度、光照、水和空氣等等,而如果在實驗和觀察時,只注意到水,兩粒向日葵種子,埋在花盆里之后,經常對其中一個澆水,而另一個不給澆水,那么,種子發芽的觀察和記錄僅僅局限于“水”這個層面,于是得出結論:種子的發芽需要水分。這個結論不能說有錯,但至少不全面。
為此,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還應該引導學生從多個方面、全面進行觀察,應引導學從土壤、溫度、光照、水等全方位設計活動和實驗,并在活動中注重觀察、對比試驗,從而總結出全面的規律。
三、 培養學生反思和實驗的習慣
“學而時思之”“學而不思則罔”,都明確了思考、反思對學習的作用之重大。審視我們的學生,課堂結束,意味著課堂所學畫了句號,其實,一堂課的結束,是下一個里程的開始,應反思一節課所學所得,反思課堂學習的得與失。在科學探究中,有的學生的結論與準確相背離,讓學生反思原因、找到差距所在,再重新實驗和觀察。
如《花、果實和種子》的教學,讓學生觀察菜豆種子的結構,然后思考:菜豆種子有幾片子葉?所有植物的種子都一樣嗎?對于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進行比較。對于這個問題的答案,學生的答案,可能會出現分歧,教師應繼續引導學生通過實驗來探討:如在玉米種子的剖面上滴上碘酒,觀察現象——變藍,說明玉米種子里主要成分是淀粉。在此基礎上,再思考:玉米種子和蠶豆種子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對于“種子的萌發”,引導學生思考:玉米種子的萌發需要哪些條件,可能受到什么因素的影響?如果要播種玉米種子,你會怎么做?諸多的因素中,哪些是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的因素?為什么?你認為種子萌發的外在環境條件有哪些?……一節課后,反思這節課“我學到了什么”,課后,種植一株植物,仔細觀察現象,并寫下觀察日記。
思考和實驗,是科學學習不可分割的兩個因素,通過實驗的假設、實驗現象的預測,實驗過程的觀察、實驗現象的分析、實驗現象的歸納等,形成科學素養,在每一個環節中,思考、反思不可忽視,思考和實驗并行,既培養主動思考的習慣,也發展學生的科學實驗的習慣,提高實驗能力。
總之,小學科學是科學知識的基礎,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至關重要。科學教學中,應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觀察、思考、實驗、反思等習慣,為科學的學習以及以后的終身學習埋下伏筆,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仁田.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9).
[2]包洪水.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J].新課程·小學,2015(6).
[3]陶建鑫.淺析啟發學生創新思維的四種學習習慣——以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為例[J].創新人才教育,2015(4).
作者簡介:王洪英,江蘇省新沂市,新沂市港頭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