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幼兒園的區域游戲過程中,材料的投放可謂起著奠基石的作用,游戲材料的投放直接決定著幼兒游戲質量的關鍵,材料有何重要性?對幼兒起著什么影響?材料到底應該如何投放,材料的投放是否符合幼兒的年齡?這些就是我們老師在觀察幼兒區域游戲過程中應該學習和探索的,我就自身的觀察和經驗淺談區域游戲中材料的投放。
關鍵詞:區域游戲;材料投放;思考
在我們的幼兒教學過程中我們倡導游戲化的教學,孩子們離不開游戲,他們在游戲中學習,也在學習中感受到了游戲的快樂,在我們日常的游戲過程中,幼兒接觸到最多的就是區域游戲,每天晨間入園的第一個游戲就是進入區域進行不同的游戲,游戲是幼兒將現有經驗表現出來的活動,而游戲往往是幼兒力所能及的活動,孩子們通常都會選擇自己感興趣并擅長的,太難的他們不會選擇。在選擇玩伴時,往往也是尋找與自己水平相當的伙伴才能玩得起來,所以觀察孩子游戲中的語言、動作和社會行為,就能看出來他們的發展水平。那么通過觀察發展水平往往可以了解老師在游戲過程中可以提供什么樣的幫助,可以新增什么樣的材料,或者說已投放的材料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那么我就我們班的區域游戲來說說我的看法:
在我們班目前的學習性區域游戲中,建構區可謂是孩子們最喜愛的區域游戲之一,每次讓他們自由選擇喜歡的區域,建構區總是排隊最多的那一個。建構區到底有什么樣的優勢所在呢?我想其一肯定是生活化,孩子們在平日的生活中接觸較多的是各種各樣的房子,各式各樣的建筑物,還有馬路上的高樓大廈都是孩子們接觸并喜愛的事物。一花一草一木,孩子們用善于觀察的眼睛摸索著自然界的每一樣美好的事物。于是我選擇了重點打造我們班的建構區。一點點的摸索,一點點的探究,我有了自己如下的一些想法和經驗:
一、 初見“羅馬”雛形—初期的準備
在起初的建構區,由于幼兒對于建筑物的構成比較沒有經驗,雖然看過很多建筑物但是不知道是如何構建的,所以一開始我們準備的建構區還是比較簡陋和休閑的區域,我們采購了地墊,布置了柵欄的位置,把一個小小的區域給構建出來,投放了一些簡單的建構材料,關上這個“房門”就是孩子們的天地了,他們可以在里面建構房子,建構汽車,還可以休息。因為功能之廣,即便是沒有那么多的材料,他們也樂在其中,全憑自己的想象玩得不亦樂乎。但是漸漸地我們發現孩子們的建構能力和水平處于初級階段,并未得到提升。孩子們是沒有目的性的建構,也不知道自己是要有什么樣的概念去建構,于是我在引導的時候提出了主題性的建議,譬如每間隔一段時間我就會給我們的區域游戲想一個新的主題:《游戲總動員》《汽車展覽會》《我想象中的小學》等主題,讓孩子們根據主題來搭建合適的造型:汽車、飛機、樓房等造型。有了目標之后,我發現孩子們開始有目的地建構一些主題的東西,但是雖然有了主題,孩子們由于自身能力的有限以及經驗的不足,最終效果也是差強人意的。
二、 思考“羅馬”構造—中期的準備
我們漸漸發現孩子們搭建的房子都是比較矮小的,東一塊西一塊零零散散毫無特色的建構,所以我們考慮到可能是投放的材料過于雷同,大小也基本一致,所以我們又收集了不少生活中的廢舊材料,積木的大小形狀都更有利于孩子們的想象和創造,我們收集了旺仔牛奶罐,收集了各種各樣的小汽車,讓孩子們在建構區可以布置房子周圍的場景,可以在馬路上停放卡通的小汽車,在這些材料中我們發現雪花片是孩子們百玩不厭的,它既可以鍛煉孩子們的發展能力,也能讓孩子們大膽想象,促進其想象力的發展,幼兒園里可以利用變廢為寶來提供孩子們的游戲。所以這些廢舊物品也都是孩子們的游戲材料。廢物利用不僅豐富了幼兒的游戲內容,還能促進幼兒想象和游戲的動機,因此,利用這些廢舊物品,不僅豐富孩子們的游戲材料,有可能也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我們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會讓孩子們留著一些廢舊的還能再次利用的一些物品,這樣還能對孩子們上一堂環保的課呢。但是在材料多了之后我們又發現了許多新的小問題:譬如東西多了孩子們如何正確地收納?車子胡亂停放是否能夠進行整頓等問題,這就是我接下去準備要去做的預設好的事了。
三、 規劃“羅馬”環境—后期的修煉
接下來我們需要為孩子們規劃好收納的步驟,讓他們不斷熟練步驟能夠快速將不同顏色、形狀、大小的建構材料歸納在不同的柜子里,并添置了幾塊停車場的板,用雙面膠來進行分區,可以在構建時使用,也做了和柜子大小一致的收納款停車場,一輛輛汽車排列在停車場,整個布局看上去又干凈又整齊還不會影響空間的利用,在后期我們發現孩子們能運用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材料建構難度較高的建筑物,但是對于架空的方法不是很熟練,于是我們通過示范和示意圖讓孩子們可以讓積木豎著放利用墊子支撐這樣同樣是用這些數量的積木,卻能讓房子呈現更高大的樣子。我們小朋友還利用自制了很多的房子,我們把這些房子布置在門口顯眼的地方并做了一個場景:我眼中的小學,也是作為一個幼小之間的銜接內容。其中有一個孩子自制了一個特別大的房子,我們把他投放在建構區,當作休息的空間,在游戲看上去較為齊全之后我們發現孩子們的興趣有了明顯的提升,可以搭建出可以很奇特的事物,有些連我們老師都很難想象,獲得了維度上的一個飛躍,但慢慢地因為材料用了很久的時間,部分玩過很久的材料已經不再讓孩子們感到有興趣,所以我們又考慮到了材料投放的趣味性和探索性,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動手操作和簡單機械地重復訓練,而是孩子們在積極地動手與動腦,手腦一同結合、互相促進。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選擇了很多有創意的自制材料,讓孩子們研究不同的建構方法,挑戰自己,讓幼兒又進一步有了提升的空間。不斷調整過后,我們的建構區總體樣子就比較豐富了。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探究,我們也觀察了一些別的區域游戲,我們發現幼兒的發展水平是不同的,所以我們在提供材料時,既要考慮“吃不了”的幼兒,又要兼顧“吃不飽”的幼兒,做到材料提供的層層遞進,滿足不同情況發展水平幼兒的需要。另一方面,投放區域材料要根據我們的教育目標和幼兒的發展需求,不斷地進行調整、補充。
當然,在區域游戲過程中孩子們也在不斷成長和收獲,在此我們會繼續觀察并發現問題,也會及時的新增或修改孩子們游戲過程中產生問題的玩教具,畢竟羅馬也不是一日建成的,孩子們的水平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間提升,但是我們始終要相信孩子們最終一定會建成令人滿意和驚訝的“羅馬”。
作者簡介:周奕欣,江蘇省昆山市,昆山開發區東部新城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