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整個歷史教育界都在強調學科核心素養,核心素養的本質是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造性思維,同時也是從根本上進行課業負擔的解放。在當前減輕學生學業負擔的大背景下,教師該如何組織課堂教學,怎樣才能做到減負增效,這是值得我們去研究的課題。
關鍵詞:核心素養;歷史教學;減負增效
當前,整個歷史教育界都在談論歷史學科素養。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是歷史知識、能力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五大核心素養。
教育界提出核心素養的目的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全面發展,也是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提升學習效率的需要。這也與當前減負的大環境息息相關。為此,我與區內若干學校的部分學生進行了交流。從中得知,學生的學業負擔并未減輕。尤其是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的學業負擔還有加重的趨勢。他們的自習課比原來多了,教師布置的作業量也會跟著水漲船高。學生終日沉浸在題海中,苦不堪言。學生在這種壓抑的狀態下,毫無自主學習的空間,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必然是一句空言。
案例:
減負增效不能僅僅只是一句口號,必須要落到實處。自習課上,由于作業量的增加,學生的自主空間無形之中受到擠壓。那么,課堂上,教師能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更多的參與到自主學習中去,從而增加課堂效率呢?為此,區歷史教研員前不久在鎮江市丹徒高級中學舉辦了一次主題教研活動。活動的主旨是就在當前減負的大背景之下,研討學生自主學習,減負增效的具體措施和策略。活動的形式主要是聽課和評課。展示課由我校董老師執教。董老師從教二十余年,經驗豐富,他展示課的教學模式較為新穎,讓人獲益匪淺。董老師展示課的內容是歷史選修一《梭輪改革》的第一節內容:雅典向何處去。下面是課堂實錄:
師:同學們,你們好,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梭輪改革》的第一節內容:雅典向何處去。首先,請各組的組長將已經寫好的對于本節內容的理解向所在小組各成員進行匯報,要求講出大事年表和知識體系。(事先已分好組,4人一組,組長人選已經確定)
學生組長在向各組進行匯報,聲音很大。我仔細聽來,大部分學生都能夠講出本節內容的基本脈絡。
師:好,組長講述完,請其他組員進行補充或評論一下組長的匯報。同時,請一位同學把他自己寫的本節內容的知識體系抄寫在黑板上。
學生又開始大聲地討論。同時,學生甲走上黑板,開始寫下本節內容的知識體系。
一、 貴族與平民、工商業奴隸主的對立
1. 雅典國家初期:國王為首的貴族國家
后來:貴族共和國
2. 社會的主要矛盾貴族與平民的矛盾
貴族與工商業奴隸主的矛盾
二、 解決危機的嘗試
1. 基倫暴動
2. 德拉古法制改革
3. 薩拉米危機
師:同學們,甲同學已經把他的知識體系寫在了黑板上,寫得很好,我們請他闡述一下他寫的知識體系,好嗎?
生:好!
同學甲:公元前8世紀,提休斯建立了早期以國王為首的貴族國家。后來,君主退出了權力中心,雅典逐漸形成了貴族共和國。這一時期,雅典社會形成了貴族和平民兩個階層。貴族把持政權,經濟上占有大量財富,肆意剝削平民。“六一漢”就是當時雅典下層平民的真實寫照。這樣,貴族與平民之間就充滿了矛盾。同時,公元前7世紀,希臘工商業發展,部分人借此發財致富,成為工商業奴隸主。他們大多出身平民,雖然經濟富裕,但政治上沒有地位。于是貴族與工商業奴隸主的矛盾也尖銳起來。于是雅典開始面臨危機。才有了后面兩次解決危機的嘗試:基倫暴動和德拉古法制改革,但嘗試沒有成功。與此同時,雅典遭受到外敵麥加拉進攻,爆發了薩拉米危機,雅典社會更加動蕩。
師:甲同學講述得非常好,用詞準確,表達精煉,基本說出了本節課的主體內容。其實他講得這些內容就是梭輪改革的背景,下面我把他的知識體系進行整合,同學們,看一看,是否更為恰當些。
梭輪改革的背景內因貴族與平民的矛盾(主要)貴族與工商業奴隸主的矛盾嚴重社會危機
外因:薩拉米危機(尖銳社會矛盾的暴露)
解決危機的嘗試:基倫暴動
和德拉古法制改革(失敗)
師:同學們,看一看,哪一種知識體系更系統,更明白啊?
生:老師寫的更簡單明了,易懂好記。
師:同學們,下面有兩道題目,先小組討論,然后請同學回答。左邊的小組討論第一題,右邊的則討論第二題。
1. 當時,雅典社會有幾個階層,主要矛盾是什么?
2. 兩次解決危機的嘗試為什么沒有成功?請說出本質原因。
各小組展開了熱烈而充分的討論……
師:好,下面我們請左邊的乙同學來回答第一個問題。
同學乙:我認為,當時的雅典社會有3個階層:貴族、平民和工商業奴隸主。主要矛盾是貴族與平民之間的矛盾。
師:乙同學,請想一想,雅典社會的社會性質是怎樣的啊?
同學乙:哦(恍然大悟),還有奴隸階層。
師:對了,準確地說雅典社會應該有4個階層,別忘記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奴隸階層,主要矛盾是平民和貴族間的矛盾。
師:那么,第二個問題,誰想出來了?
同學丙:我認為他們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改革都是由貴族領導的,他們始終維護的是貴族的利益,沒有真正為平民著想,無法從根本上緩和社會的矛盾。
師:丙同學回答得很好。我們在考慮此類問題時,一定要從階級屬性入手,這就是我們歷史學所經常提及的階級史觀的史學觀念。
師總結:同學們,我們本節內容暫且告一段落。請大家課后思考一個問題,如果你是當時的雅典改革家,你會怎樣去改革?下課(鈴聲響)
反思:這節課基本完成了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的要求,并沒有因為教學模式的改變而影響到學生的學習。雖然整節課還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教師的點評能否再準確一些,細節的把握能否再到位一點,課堂有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過程。那能否再設計一個學生質疑,教師答疑的環節呢?當然沒有任何一節課是完美的,它總會或多或少給我們留有遺憾。這也是我們能夠不斷改善教學質量,提升教學能力的源泉和動力。
本節課關鍵是突破了我們常態課的一些弊端。我們的課,總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一講就是一節課,填鴨式,滿堂灌盛行。高密度,大容量,快節奏,不斷讓學生產生窒息的感受,他們很少有成功的激動,產生不了好學的沖動和內驅力。漸漸的,學生越學越累,厭學自然也就在所難免了。而董老師這節課變教師的獨角戲為全體師生思維的大舞臺。學生的思維活起來了,演繹了師生間和學生間的互動,思辨不斷,高潮迭起,學生學得“主動”,教師教得“輕松”,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同時減負增效真正落到了實處。
同時這節課也很好地體現了新課程的一些教育理念,揭示出了教學的真諦。新課程強調課堂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節課自始至終都貫穿著學生的討論、合作、探究、闡述、總結。思維的碰撞,理念的交融,不斷激蕩起智慧的火花。學生積極參與到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之中。展示了才能,啟迪了智慧,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而教師只是起到了主導的作用。這節課,教師是課堂的主持人,主持著課程的深入、發展,有條不紊;教師是課堂引導員,引導學生學習、思考、討論、探究;教師是課堂總結評論員,總結學生的發言,評論學生的回答,指出優劣,明確得失;教師是課堂答疑員,回答學生的提問,解決學生的疑惑。
新課程還強調行動研究。以往我們在教學活動中,更多的是關注教師的行動,而對學生的行動則關注較少。既然課堂的主體是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那么,這種行動研究就有必要更多地傾向和關注學生。董老師這節課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他們的行動變得和以往不同了,他們更積極了,更主動了,更樂于學習了,這些難道不值得我們去認真審視和研究嘛?
當然,長期用這樣的教學模式去上課,我也是有些許顧慮的。
首先是來自教學任務的壓力。無疑,此種教學模式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學生的課前預習一定要充分,教師布置的預習任務要不折不扣的完成,這對于自習課整天沉浸在題海中的學生而言是不容易的,尤其是與語、數、外等大學科相比,小學科的歷史在學生心目中并沒有優勢地位,要想讓他們長期花費大量的時間在歷史預習上,難度可想而知。其次是來自考試的壓力。從考試密度來說,有期中考、期末考、月考、甚至“周周清”。雖然課程改革轟轟烈烈,可因諸多因素的影響,評價標準仍然重分輕能,一味追求短期效應。高中教學仍然是以應付高考選拔為首要任務。董老師的教學模式無疑對學生學習能力、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幫助,但如果由于種種原因不能長久堅持下去,必然是非常可惜的。
思考到這里,內心不自覺地就想大聲疾呼:歷史教學,請給孩子一個自主學習、自我發展的機會,給教師一點嘗試教學改革的空間,給學校一個等待的時間,行嗎?
作者簡介:
潘熔生,江蘇省鎮江市,鎮江市丹徒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