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萍
摘要:小學數學教學,作為小學教學階段的重要學科,對于小學生各方面素養提升有著重要影響。借助小學數學教學提升學生全面發展,已經成為教育工作者常用方式,學生數感的培養就是典型代表。本文立足于此,在簡要分析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感現狀的基礎上,對如何利用小學數學教學優化學生數感培養策略進行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 學生數感 培養策略
什么是小學生數感?理解這一概念,是本文分析和探討的前提基礎。數感是學生需要具有的一個基本素質,主要指學生在認知數學基本對象的基礎上進而養成數學氣質的一個基本心智技能,具體到小學生而言,通俗來講,小學生數感就是小學生對數的感知、感應和感受。培養小學生數感,對于小學數學教學的開展有著重要促進作用。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感培養現狀
小學數學教學的新近發展,已經較為鮮明體現出對小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視,而數感作為小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方面,更是小學數學教學較為關注和重視的要點。根據目前資料,總體而言,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數感的培養,體現出良好效果。小學生經過課堂學習后,在數字感知等方面有了較高程度的提升,數感能力顯著增強。這一情況從側面更為促進了小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增強了小學生思維的發展,進而提升了小學數學教學成效。
但是,不可否認,在當前小學數學教學培養學生數感過程中,仍舊存在諸多問題。經過文獻整理和實際調研,結合教學實踐,本文認為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感培養問題主要體現在五個層面:第一,部分教師并未充分認識到學生數感培養的重要性,教學過程中未能將學生數感培養置于重要位置,效果自然不佳;第二,教學過程中,學生數感培養與生活出現脫節情況,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阻礙了學生數感的增進;第三,學生數感培養方式較為單一,比較法等相對先進的方法在學生數感培養過程中應用較少;第四,學生之間交流較少,交流研討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發揮,對于學生數感的增進起到了阻礙作用;第五,學生數感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層面均出現了“不注重反思”的情況,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生數感培養的循環提升。
二、小學數學教學培養學生數感的優化策略
(一)轉變觀念,重視數感
小學數學學科教學,與小學階段的其他學科不同,相比較而言,其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抽象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學難度。而學生數感對于學生理解知識點、掌握知識點有著重要促進作用,但是,在傳統教學中,學生數感培養卻未能得到高度重視。因此,教師要想有效完成難度較高的小學數學教學,必須積極轉變自身觀念,重視學生數感的培養,將其擺在教學的突出位置,采取措施強化學生主體地位,提升學生態度、認知等各方面素養,全方位、多層次輔助學生數感培養。
例如,我在進行《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課時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對分數形成一定的認知,我就積極轉變了傳統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采取合理有效的形式,促進了學生數感的培養。我從觀念層面對學生數感的重要性進行認知,真正認識到了學生數感有力形成,對于學生更好地認知分數具有一定促進作用。鑒于此,我在向學生講解有關分數的理論知識基礎上,借助事先準備好的蘋果圖片,將其裁成兩半,讓學生形象了解了“如何用分數表示一半蘋果”。經過此教學實踐,學生較好認識了分數的基本特性。
(二)立足生活,培養數感
學生的生活實際,對于學生學習數學、認識知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學生的生活為學生學習與發展提供著“基本土壤”。本文認為,借助小學數學教學,培養學生數感的過程中,不可忽視學生的生活實際。在小學階段,學生對陌生事物的好奇心會吸引學生主動學習和認知,在這一情況下,學生的生活中經常出現的例子,就是教師的教學素材。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好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借助其實現學生數感的培養。同時,教師更要帶領學生走進生活、回憶生活,在生活教學中達成培養學生數感的目的。
例如,我在進行《面積》這一課時的教學中,就有效踐行了上述理念,獲得了理想教學成效。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實際場景,如積木、教室、操場等等,學生對這些實物或場景已經形成了大小認知,而這一課時教學中就是要通過教學讓學生對面積形成認識,而非單純意義上的“大小認知”。因此,我充分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準備了積木,利用學校中的教室和操場資源,讓學生觀察這三個實物,同時我告訴了學生三者的面積。學生觀察后對實物的面積形成了一定的表象認知,形成了數感。在此基礎上,我高效開展了教學活動,獲得了理想效果。
(三)著眼比較,發展數感
學生數感的培養,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或方向,就是讓學生對數字的大小形成一定的認知,在此基礎上理解和認識不同的數量關系。這一目標的達成,只有通過比較才可實現。但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培養學生數感過程中,卻未能注重到比較的運用,鑒于此,本文認為,教師應該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有意識地進行比較,進而提升比較能力和分析觀察能力。需要特別提出的是,這一過程中,需要教師積極引導,妥善鼓勵。
例如,我經常在教學過程中,采取一定的方式,引導學生比較數的大小。學生數感,最為重要的就是認識數字,其次是數字的大小,進而在此基礎上學會認識和分析生活、學習中所出現的事物大小。有時我會給予學生一串數字,讓學生用“>”“<”對我所提供的數字進行排序,這實際上就是對學生數字大小比較能力的培養,更是對學生數感的培養,在一定程度上可提升學生書面表達能力,引導學生理解數字之間的大小關系。
(四)促進交流,積累數感
單純的借助教師課堂教學,或者學生的單一自學,是很難有效實現學生數感的培養,更對學生全方面發展造成了阻礙。因此,本文認為要善于借助交流方式,鼓勵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和研討,并結合實際情況,積極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問題情境,讓學生具有核心話題,積極廣泛地開展研討交流,在交流中增進數感,在交流中解決問題。
例如,我在進行《測量》這一課時的教學過程中,就充分利用交流研討,幫助學生積累了數感。這一課時的教學,旨在借助教學讓學生對米、厘米進行測量,進而形成對包括兩者在內的諸多長度單位的正確認知,積累數感,提升數學素養。我以“數學書的測量”為話題,為學生營造了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自主對數學書長、寬、厚進行測量的基礎上,進行交流。事實證明,這一交流有效促進了學生對問題的認知,積累了數感。
(五)認真反思,提升數感
反思不僅僅是小學教學階段的“特權”,其在各個學段都占據著重要地位,而小學階段作為學生基礎教育階段的初始時期,借助反思提升教師教學、學生學習,更為重要。學生數感的培養和提升,更是需要“反思”。本文認為,只有充分借助“反思”,才可更深層次認識到自己的優缺點,進而為后續數感提升奠定經驗基礎。教師需要有意識培養學生反思精神,讓學生學會質疑、敢于質疑,為數感提升提供思想基礎。
例如,我在進行《克和千克》這一課時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對這兩個單位形成較為明確清晰的感知,我就借助“反思”開展了教學。教學初始階段,我直接給出了“1克大于1千克”的說法,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經驗,對這一說法進行正誤判斷。學生在此鼓勵下,紛紛開動腦筋,學習課本,聯系生活,合作交流,最終一致認為這一說法是錯誤的,正確的表述應該為“1千克大于1克”。經此教學,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點,更有效積累了數感。
三、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教學對于學生數感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基本條件,采取適當、有效的舉措,促進小學數學教學水平的提升、學生數感的培養,對于學生發展大有裨益。教師作為學生數感培養活動的主要施加者、開展者、組織者,需要從意識和實踐兩個層面采取行動,積極促進小學數學教學對學生數感培養的增進作用,進而獲得數學教學成效、學生數感培養成效的雙贏。
參考文獻:
[1]馬玲.小學生數感培養的策略研究[D].海南師范大學,2014.
[2]孫鳴霞.淺談小學生數感的培養策略[J].數學教學通訊,2016,(10).
[3]劉興焱.淺談小學生數感特征及培養策略[J].教育,2017,(02).
(作者單位:吉林省雙遼市服先鎮中心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