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
摘 要:俗話說:“疑是思之始,學之端。”誠如此言,疑問是學生思維最活躍的標志,是啟迪學生智慧,培養其探究意識、質疑精神的重要途徑,應引起教師的重視。教師在教學中,應善于抓住學生的疑問點,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通過不斷強化他們的問題意識,使他們在課堂中改變“看客者”和“旁觀者”的身份,提高自己的主人翁意識,不僅敢問,還會問和想問,為其真正理解教學內容,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奠定扎實的基礎。對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策略進行了重點探究,希望為初中數學教學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培養;問題意識
一、轉變觀念,培養學生敢問的意識
教師觀念是影響學生問題意識養成的關鍵,只有教師打破自己的觀念,不再視教師權威、學生聽話、考試成績為教學目標,而是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其數學核心素養列為教學目標時,才能給學生問題意識培養提供嶄新的渠道。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可通過營造輕松、愉悅、民主、平等的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不唯書”“不唯師”,不怕提問水平不高被同學嘲笑,使他們從傾聽者向發問者方向轉變,這對于轉變學生學習態度具有積極意義;與此同時,教師還應積極轉變觀念,從課堂支配者向課堂組織者、學生學習引導者和啟發者角色轉變,以此來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激發他們的主人翁意識,提高他們參與數學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增強教師和學生的互動,營造新型的師生關系,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數學七年級上冊《正數和負數》一課時,在講授了基礎知識之后,我在黑板上寫下了一個0,讓學生對0展開聯想,并設計問題。這個任務下發后,學生爭先恐后地舉起了手。在點名讓部分學生回答之后,我看一名“學困生”仍然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便讓他來進行回答,他問了兩個問題。問題一:“0是自然數嗎?”問題二:“0可以表示特定的意義嗎,如0 ℃?”這兩個問題是其他學生沒想到的問題,因此,在聽到該名學生設計的問題之后,我先對他積極思考、踴躍回答進行了表揚,然后對這兩個問題進行了重點分析。該名學生聽到我的表揚后,開心地笑了起來,當我對他的問題進行點評時,聽得格外認真,在后面的學習中,也始終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其他學生在聽到我對學困生都給予了表揚,激發了他們的競爭意識,在后續教學中,學生提問興趣高漲,課堂氣氛活躍,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創設情境,培養學生想問的意識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多種教學方法開始在我國興起,情境創設法以其獨有的優勢受到眾多教師的青睞,將其運用到初中數學教學中,為傳統的數學教學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不僅可以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角色,還能牢牢抓住他們的眼球,提高他們的注意力。教師在采用情境創設法時,往往重視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這對于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具有積極意義,只有學生具有了探究的欲望,他們才能深入走進數學世界,去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創設情境的方法眾多,數學教師可從教學大綱和學生實際出發,靈活采取創設情境的方法。如教師在教學中可聯系學生實際生活來創設情境,使學生感知數學和生活的聯系,改變他們對數學學科的看法,使他們感受數學的魅力和價值,從而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動力。
如在教授人教版數學七年級上冊《正數和負數》一課時,我是這樣為學生創設情境的:“同學們,今天一股北方的冷空氣突然大規模侵襲我市,造成了我市大范圍降溫,部分地區降溫幅度達到了8 ℃,這樣的降溫幅度在我國所有城市中處于一個平均水平,南方有的地區溫度達到了-2 ℃,北方有的地區溫度為-27 ℃,這樣的數字說明了什么問題呢?我們用什么樣的數字表示零下呢?”這樣的情境創設,從學生生活的城市出發,來講授正數和負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他們的參與積極性。在學生進行回答之后,有的學生向我提出了問題。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豐富了教學形式,還提高了教學效果,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可謂是一舉多得。
三、傳授方法,提高學生問問題的技巧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想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妨教給他們發問的方法,讓學生會問。提問聽起來貌似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實際里面蘊藏著大的學問。提出的問題過于膚淺或過于有難度,都不利于數學教學的順利開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提高提問的藝術性,通過層次性問題、開放性問題、綜合性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就一教學內容設計問題后,可引導學生學習此方法來提高學生提問的技巧,使他們學會透過紛繁復雜的數學現象去探究數學的本質,來提出更有思維含量、更具價值的問題。
總之,教師想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他們在教學中重視學生問題意識的生成,通過轉變觀念、創設情境、傳授方法三個方面來轉變學生觀念,使他們在數學課堂中敢問、想問和會問,不斷提高他們的問題意識。
參考文獻:
[1]楊躍鳴.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教育價值及若干策略[J].數學教育學報,2002(4):77-80.
[2]趙曉雄.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J].數學教學通訊,2006(1):1-4.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