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的教學活動中融入群文閱讀方式,能夠高效增強小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質量,是最為典型的現代化教學方式。處于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學提倡對小學生給予多種類的文章閱讀,最大程度上促進小學生的語文素質提升。基于此,本文結合小學語文的群文閱讀教學現狀展開分析,進一步提出小學語文的群文閱讀教學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設計
一、 小學語文的群文閱讀教學現狀
(一) 忽視學生的主體能力培養
當前,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以教師單方面講解為主,沒有給予小學生較多的自主思考機會和時間。這種方式使得教師無法全面了解和掌握小學生學習情況,同時被動式學習也會打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準確理解課文知識,最終出現消極聽課問題。
(二) 閱讀教學模式有待改善
群文閱讀這種現代化教學模式并沒有形成相對完善的理論體系,并且實踐經驗也非常有限。處于這種情況下,語文教師跟風式進行群文教學,造成忽視內容重視框架、忽視生活重視課堂等問題越發嚴重,無法全面激發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導致群文閱讀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二、 小學語文的群文閱讀教學措施
(一) 正確選擇閱讀材料
語文教師應該做好課前準備,結合課堂主題進行文章的合理選擇與編排,確保小學生能夠得到更加理想的閱讀體驗。實際選擇過程中,教師應該按照小學生實際學習情況、課文單元主題、閱讀興趣點以及學習進度篩選文章,精準把握課文內容、課文背景、寫作特征以及表達形式。比如:《美麗的祖國》教學可以選擇我國知名景區和城市的文章,小學生在閱讀系列文章的條件上進行文章創作背景、描寫方式的提問,幫助小學生培養和鍛煉文章理解能力、綜合閱讀能力。
(二) 科學實施群文閱讀教學
課本新增詞匯和內容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小學生對語文課文的理解程度,同時也影響著語文知識的掌握效果。因此,語文教師應該重視知識點的引導,比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首先講解“孟”“帆”“唯”等生詞的讀音和意思。在此基礎上要求小學生細讀詩句,同時提出問題:為什么要西辭?小學生結合課文注釋進行內容的分析得出黃鶴樓在揚州的西邊,所以說是“西辭”。引導小學生細細品味名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提出問題:為什么詩人說是“孤帆”,而“盡”和“唯”表達了什么?及時給予小學生點撥,講解“孤帆”說的并不是浩瀚長江上的一只帆船,而是說詩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好友所乘坐的那只帆船上;“盡”和“唯”將孤帆遠去、江流天際的景象以及詩人目駐遠眺神情,對友人依依不舍的情感。然后,課堂舉例提問以往學習中是否有閱讀過類似詩句,幫助小學生進行語文知識的連接。鼓勵小學生進行詩句中心思想、作者運用什么表現手法、詩句中人物關系、文中事件以及閱讀心得的發言總結,無形之中培養了小學生自主思考意識,激發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自身見解的交流分享進一步擴寬學習視野。
(三) 由點至面的群文閱讀
點線面是指課文內容為點、知識整合為線、課外閱讀的結合為面,最終形成語文群文閱讀基本元素。有效整合教材內單元課程,充分發揮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同時培養閱讀興趣。幫助小學生在組合課文內尋找共性,更加直觀和系統的了解文章表現形式所呈現的中心思想。此外,語文教師應該適當進行課堂閱讀的延展,鼓勵小學生自行在圖書館尋找相似或相關的文章書籍,延伸課堂閱讀的教學效果、鞏固語文知識。在下一節課前引導小學生交流課外文章閱讀體會,討論和課文相似的內容、文章脈絡、表現手法、讀后感,無形之中提高了小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語文教師把多篇文章組合成閱讀整體,設計出沖突性、遷移性以及比較性問題,培養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使得小學生養成創意、鑒賞、延伸以及重組等多樣閱讀素養。
(四) 構建生活情境
語文是一門實用性極強的課程,這要求課堂教學和實際生活必須有機融合,讓小學生切身感受生活。因此,針對情景素材選擇方面應該盡可能地貼近生活、貼近綜合性課堂情境。語文教師借助于微視頻、圖片、音頻等手段來創設教學情境,比如:《數水果》教學階段,設置教學情境,以此播放石榴、荔枝、橘子、葡萄等圖片,提出問題:水果王國中有數不清的水果,都認識那些水果?在此基礎上,將小學生分為若干小組,請小學生分辨水果的顏色、形狀等。采取類比方法進行展示,合理引導小學生進行課文內容的聯想,把自身感受融入課文內,最大程度上激發小學生學習積極性。
三、 結束語
總而言之,將群文閱讀合理融入小學階段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學習和教師教授有著雙向促進的作用。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必須積極學習和掌握群文閱讀的教學策略,充分激發小學生對群文閱讀的積極性和興趣,確保小學生真正意義上喜歡閱讀、喜歡語文,進而促使小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朱曉丹.小學語文教學中“單元整合·群文閱讀”教學策略淺談[J].課外語文:下,2016(8):49-49.
[2]王玲玲.學科內整合的課堂教學設計研究——以小學語文群文閱讀為例[D].南京師范大學,2016(3)78-78.
作者簡介:
張國慶,重慶市,重慶市合川區龍市鎮佛門完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