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慧教室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環境,它可以增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機會,充分體現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互動化教學模式是智慧教室環境下的課堂教學核心。因此,在智慧教室環境下,積極開展小學數學的互動化教學工作,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學習的創造性。下面本文就圍繞如何利用智慧教室,提升互動化教學的課堂實效入手,進行全面細致的分析和說明。
關鍵詞:智慧課堂;小學數學;互動化教學;課堂實效
一、 智慧教室提供互動教學的技術性
互動式教學是在雙方平等交流探討的過程中,達到不同方向的碰撞交融,進而激發教學雙方的主動性和探索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這種方法主題明確,條理清楚,交流深入,能夠充分地調動起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以及他們的課程學習的創造性。相對于傳統課堂“教師主導”的互動形態,智慧教室環境下的課堂互動化教學模式,被稱為“高互動的學習空間”。所謂“高互動”,其主要表現為單一、專向的互動主體、客體與方式都變得復雜、多樣和多變。“高互動”的智慧教室能夠為課堂互動提供極其豐富的技術支持。傳統的課堂互動主要是以人際互動為主(教師—學生),基于中介為輔(教師—黑板—學生)。而智慧教室所提供的技術支持,可以整合實現包含人際互動、基于中介互動、設備互動等多維度的互動,而其中IRS(Interactive Response System)即時反饋系統更可以幫助教師實現多維交互的及時性。智慧教室環境下的課堂互動,能夠改善片面的互動方向,豐富單一的互動形式,深化課堂教學內容,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平衡師生間互動主體的平等性。總之,智慧教室的課堂互動化教學能夠幫助教師,充分利用環境、媒介、資源等技術性的優勢進行高質量的課堂教學,直面傳統課堂互動化教學的不足。
二、 智慧教室強化教學進程的合理性
在智慧教室的環境下,教師應積極采用良好有效的教學方式,才能夠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總體成果。在智慧教室環境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IRS及時反饋系統將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收集整理,以便教師對每一位學生的學情充分地了解,這樣更助于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向,合理地推進教學進程。例如,在學習《圖形的運動》時,教師可以在基礎講解后,為學生出幾道相關例題讓學生作答。讓學生同時利用IRS輸入自己的答案,若題目回答錯誤的學生比例較高,教師則應對這一內容的知識點和重點,再次進行深入地講解。反之,教師則可以一筆帶過,繼續預訂內容的講解進度。與此同時,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智慧教室”的IRS(Interactive Response System)即時反饋系統,還能夠生成相應的教學報告,及時反饋出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的整體狀況。這樣教師就能夠更具針對性地,特別關注那些數學知識掌握得不太到位的學生,做到分層教學、全面了解,從而在整體上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
三、 智慧教室推動教學參與的廣泛性
新知的導入與講解、舊知的鞏固與復習、新舊知識之間的效應關聯,強化知識形成過程中的體驗、探究等組成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核心所在。在智慧教室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IRS投票器,使所有的學生同時進行作答,讓他們全部都能夠參與到課程學習中來。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IRS隨時進行搶答比賽,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例如、《分數的意義》一課中,教師可以利用智慧教室的教育資源公共平臺“教學助手”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有效融合。運用觸控投影機出示課件,進行舊知鋪墊,然后將要講解的新知通過內置電子白板功能的觸控投影機代替傳統的黑板教學,利用電腦投影在電子白板上,強化學生對于知識形成過程中的體驗。在創造分數的練習時可以讓學生利用平板拍照上傳各自的作品,教師帶領學生從中對比觀摩,讓學生分小組交流、探究,找出各自不同的解題思路,并挑選出不同的表示為1/4的作品進行比較,使學生感受單位“1”的不同,從而更好地理解分數的意義。與此同時,使用在每個桌位上配置的平板電腦創設“快速搶答”的賽式環節,以其便捷的互動性,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課末,教師可以將課中練習推送至平板,學生接收后利用平板答題提交,教師查看所有學生的具體答題情況,及時反饋,有效地檢測教學效果。從而推動課堂教學中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知識,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實現師生間互動式教學的廣泛參與性。
綜上所述,智慧教室是一種新穎的教學方式,在小學數學課堂互動化教學中發揮著不容小覷的作用。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深入探討智慧教室環境下的互動教學特征,以增強智慧教室的系統應用為基石,合理有效地推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進程,以增強學生在課堂互動環節中的參與感,使得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更加高質、高效地開展,進而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屹,祝園,白清玉,李曉艷,朱映輝.智慧教室環境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互動行為特征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06):43-48+64.
[2]韓后,王冬青,曹暢.1∶1數字化環境下課堂教學互動行為的分析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5(05):89-95.
[3]吳成業.基于HiTeach系統的課堂互動生成模式建構[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03):76-78.
作者簡介:
劉冬金,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