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高峰
【摘 要】語文教學人文素養學生初中語文是初中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門學科,也是一門基礎性的學科,對于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素養有很重要的作用。初中語文教學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意識,發展學生的人文素養,要求教師不僅注重知識的教授,還應深度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底蘊,因此,語文教師應當充分發揮語文的熏陶作用,讓每一位學生都能享有獨特的情感體驗。以語文教學內容為載體,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發揮語文的智育功能,完善學生的心性和品格,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 語文教學 學生 人文素養 培養策略
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方面具有先天優勢。語文教師應積極發揮學科優勢,在語文教學中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是因為語文教材體系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素材,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還可以讓學生形成與社會相適應的正確的價值觀念,擁有良好積極的心態、高尚的品德以及較高的綜合素質。
一、從教材中挖掘人文情感,培養學生人文素養
初中語文教材中除了有著豐富的人文元素之外,還有著大量的人文情感。但是由于學生的個性品質、生活背景、人生經歷以及情感體驗都不相同,這也就造成了學生對于相同的文章有著不同的體會和感悟。因此,教師一定要利用好初中語文教材資源,用其中的人文情感來感化學生和影響學生,從而更好地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首先,要不斷地加強初中學生在閱讀上的訓練,這也就要求教師要在了解學生個性品質以及閱讀興趣的基礎之上,積極耐心地去引導學生,讓學生勇敢地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感受。比如說,在講述朱自清的《背影》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向學生播放歌曲《父親》,引起學生對于自己父親的思考,讓他們體會到父親對自己的付出以及深深的愛。在引起學生與作者情感上的共鳴的同時,還可以使學生的感情得到流露。在這種潛移默化的教學中,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其次,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深入人文素質教育,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的利用起有限的課堂資源,讓教材中的每一個人文情感都可以感染到學生。同時也要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上課時主動的接受人文情感的熏陶。
二、走進教材,讓學生體驗作品的人文精神
教師應重視用文學性的語言把學生帶進教材,讓學生在聽、說、讀中體會課文的美。這樣做,特別能直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更能直接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使學生在作品中直接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學方法的啟蒙教育,受到美的熏陶。例如教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如果我們語文教師仍死扣小說揭露“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地金錢關系”這一點去分析課文,自然不能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因為中國的傳統觀念與西方價值觀有一定的差別。倘若在教學中聯系初中生已有一定的判斷能力且喜歡評價人的特點,在課堂上開展“于勒是不是值得同情”等話題的辯論賽,或聯系學生的生活用現在的眼光討論克拉麗絲的勢利,或引導學生結合現實生活現象去評價像菲利普夫婦一類的人。這樣在原有的基礎上拓展了文本的內涵,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素質,同時豐富了學生情感,健全了人格。
三、加強課外閱讀的引導,陶冶學生人格
我們應該把開展課外閱讀,使學生養成愛讀書的習慣當作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我們的語文課應該義不容辭地擔當起這個任務,要把這個工作看成是語文教育改革實踐的一個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因為閱讀是長期的、日積月累的、潛移默化的,是伴隨人一生的。同時,閱讀既是一個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過程,又是一個人心靈自我觀照過程。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我們應正確引導。由于學生的課外閱讀難以得到老師和家長的理解與支持,也就很難得到有益的指導,而許多名著,尤其是外國名著,內涵豐富,其寫作背景或事件的發生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要想理解其深刻的主題,在缺乏指導的情況下,對于中職學生來講,難度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閱讀興趣;退一步講,即使勉強閱讀,也只能淺嘗輒止,僅僅停留在作品表面的遣詞造句上,難以從更深的層次上把握其思想和藝術價值。為此,我們可以舉辦講座、讀書交流會等活動,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質量。
四、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過去的語文教學強調一定要將知識點講通弄明,所以語文老師在上課之前必然要預先設計好臺詞,并且小心謹慎地安排本節課的進度,生怕會打亂自己的教學計劃。學生則在默默的聆聽教誨,將所有的知識點小心翼翼的裝進自己的耳朵里,再通過自己的努力將它們儲存在腦海里。在這種模式下,老師是主角,學生只充當聽眾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滿堂灌。這種教學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會被動的接受而不會主動地鉆研,缺乏創新精神和創造性,與時代的要求格格不入。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改變落后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把時間返還給學生,讓他們自主地研究學習教師為主導,指引學生的方向,適當加以點撥。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發揮主觀能動性,激發創造思維,因此,語文教師應利用充滿人文氣息的新課導入,不斷培養與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讓人文素養成為新課導入的亮點。
在語文學習中,教師的教學方式需要不斷地與時俱進,充分吸引學生,這樣才會激起學生對對秦磚漢瓦的向往,對唐詩宋詞的熱愛,對未來浪漫的生活憧憬。教師借助美妙的文章去浸潤學生,健全學生的人格,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短期看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長期看能夠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素質,使得我國以強大的精神力量實現國家的進步和發展,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進而提升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李洪梅.小學語文教育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5(02):120-121.
[2]劉小容.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幾點思考[J].新教育時代,2015(11):134-135.
[3]徐金鳳.例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5(21):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