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立莉 林占萍 李素娟
摘 要:提高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效率,必須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變“要你學”為“我要學”,變“學會”為“會學”,這樣才能達到傳授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要想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率,不但要看教師怎么教,還要看學生如何學,更要調整教師自己的數學課堂評價方式,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多種方式評價的理念,遵循多樣化評價的根本規律,發揮教學中多種評價的優勢。
關鍵詞:教學設計;教育觀念;課堂生成資源;評價方式;教學反思
現如今課堂教學高效化已成為大家都關注的問題,只有高效的課堂教學,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從學生的層面出發,小伙伴在互動中自主學習,以提高學習的實效。小學生由于年齡小,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好動、注意力集中時間短。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結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和班級實際情況進行設計和授課,不同的教師對同一個教學內容的講授也會出現不同的教學效果。
一、準確把握教材特點
課堂教學要面向大多數學生,使每個學生學得輕松,學得快樂,學有收獲。大多數農村小學數學課堂往往會重知識輕能力,重老師的講解,灌輸各種各樣現成知識點。這樣的教學,無疑是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效課堂的要求為我們解決了這一難題,讓學生做課堂的主體,主動聽、專心讀、仔細想、認真寫?!敖獭笔菫榱恕皩W”,但不能代替“學”,而是啟發學生,引導學生,為學生的“學”服務。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入門,為學生會學、學會、好學而教。應該從“教”為出發點轉移到為學生的“學”為立足點。
二、緊密聯系身邊生活
1.課堂教學有效評價,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創造快樂、輕松、愉悅的教育氛圍,將學生身邊的生活和數學學習聯系起來,從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結合身邊的生活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如在教學“人民幣的簡單換算”一課時,我拿出一支課前準備的5元的中性筆,要學生猜猜看我是怎么付錢的?;顒舆^程中,不斷地變換條件和數字(如我有1張2元或我只有5角的紙幣等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漲。利用人民幣學具,找出了各種不同人民幣的付錢方法。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人民幣簡單的加減法和換算,而且因為教學設計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與生活融為一體,激發了學習的興趣,高效完成教學目標,并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2.課堂教學有效評價,靈活運用課堂生成資源
眼看不如手動,只有親自動手實踐做才能記得牢。學習是思想、認知、積極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只有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學生才愿意自覺地學習。例如:在教學鏡面對稱的特點時,我讓學生提前準備一面小鏡子。先讓學生照一照自己、教室里的物體、數學課本中的數字,這時學生肯定會有所發現:“鏡子里的怎么數字倒了?”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這一疑問繼續引導,具體說說是怎么倒了呢?這樣有步驟的引導和啟發,學生容易掌握鏡子里的物體對稱的特點。接著,讓學生在課后看鏡子里的數字或時間,還運用鏡子的成像將鏡像還原。這樣的教學設計既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讓學生輕松掌握新知識,提高了課堂效率,培養了學生思考和總結能力。
3.進行課堂教學有效評價,精心設計練習
老師往往會在課后布置適量的練習來更好地鞏固課堂所學,這既是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檢查,也能反映教師教學的真實狀況。通過作業反映的問題,教師要有效地調整教學設計。因此,作業練習題不僅要做到精心編選,認真批改,而且要及時反饋。如果同學們能從做的錯題中知道自己哪兒錯了,怎么錯了,為什么錯了,從而不再犯相同的錯誤,學生學習狀態就會有較大的改變。
三、用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
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實際的評價,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行為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在教學中,會發現教師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眼神都影響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必須充分認識賞識性評價的重要性,遵循賞識性評價的原理,并在教學中用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從而來激發、感染學生,營造輕松、快樂、積極向上的學習環境,達到高效課堂的目的。
四、準確進行自我反思
教學反思是通過在授課過程中對教學內容和目標的完成情況、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等諸多教學要素的反思,并進行改進。它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教學反思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不斷認識、不斷思考、不斷進步的過程。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發現自己的短處,學習別人的長處。因此自我反思定位準確,反思內容符合實際,而且積極推進學校、學科組、網絡集體備課組、年級組、教師等層面的反思,通過多層面的反思、思考達到提升,使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
教學過程是教和學的互動過程,也是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因此,合理的教學設計和準確的課堂評價對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在課堂改革中,教師首先要從觀念上進行轉變,其次還要從角色上轉變,做好課前設計、課中評價等方面的改變,真正做到高效、實效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能力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慶余.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張奠宙,等.數學教育學[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