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恕
摘要:在中職教育階段,教師必須重點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實施有效策略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綜合發展,并且誘導學生主動投身于知識的海洋,學習專業知識,提高人才價值,只有讓學生切實感知到學習的最大樂趣,語文教學工作才能順利走向一個更大的成功。語文教材中蘊藏著豐富的人文精神,教師結合學生實際的理解能力,選擇適合他們的授課方法,鼓勵學生在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中深入挖掘自身的內在潛能,逐步構建完善的認知體系,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有利于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也能促進教育現代化進程的持續加快。本文針對中職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策略進行了簡要論述。
關鍵詞: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人文素養;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25-0240-02
引言
中職學生心智發育尚未成熟,人文素養未能成型,教師有必要引導他們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自我、突破自我、挑戰自我,具備更強的主體優勢,從而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占據到絕對的優勢地位。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組織教學活動,時常忽略學生的個人意愿,打擊學生的自學信心,師生關系并不和諧,導致教學質量越來越低,教學效果不盡人意。要想改善這一弊端現狀,教師就要重新確立教學目標,不斷整合課程資源,認清對學生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要性,優化課堂結構,研究有效方法,強化提升學生的專業水平,爭取培養出更多高素質、全能型的優秀人才,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事業貢獻出最大助力。
1.營造新的教學氛圍
近年來,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科學技術的創新研發,使人們的核心教育觀念已然發生了重大轉變,中職教育教學工作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學生在不同環境中成長,個體差異始終存在,教師組織教學活動、設計教學方案時,應遵循學生的自然成長規律,全心全意服務于全體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打造優質的發展平臺,借此為學生儲備下豐富的文化知識及人文素養[1]。除此之外,教師可為學生提供一些能夠提高人文素養的課外閱讀書籍,豐富學生的課余時間,書籍的選擇也要具備針對性,例如《道德經》、《論語》、《人生境界諸階段》等都值得閱讀。
2.教學內容接軌生活
語文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因此,中職語文教學要與生活接軌。一方面,在教學中要設法找到語文與生活銜接的切入點。中職學生涉世不深,經歷不夠豐富,對社會和生活的認識理解也不深入,基于此,中職語文教師在教學內容設定方面,可以將社會現實引入課堂,引導學生關注民生、國際國內形勢、時事熱點等,并針對時下熱點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并把個人見解及時寫下來,從而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另一方面,教學地點可以不局限于教學樓內的教室,可以深入到實驗室、圖書館、社區、工廠、名山大川等,在不同的教學環境中,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使得語文教學與生活聯系起來。如在實驗室中,可運用語文教學的傳統方法,結合學生專業特點,現場要求學生撰寫專業相關的試驗報告等,既有利于強化鞏固學生的專業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人文素養,一舉兩得。又如,帶學生深入名山大川,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升華學生的精神境界,進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3.塑造學生人文精神
人文素養的核心與靈魂是人文精神,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關鍵在于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種自我超越精神,是追求崇高、崇尚真善美的精神。人文精神體現著人的操守、責任、道義與良心。人文精神是關懷生命的精神,是向往自由、解放與幸福的精神[2]。人文精神是關懷人、尊重人、關懷社會的精神,進一步是關懷全人類,關懷生態環境的精神……總之,人文精神“以人為本”,是對人的終極關懷,它的內涵極其豐富。我國古代的許多優秀文學作品中飽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對理想的追求,對父母的孝順,對愛情的忠貞,對祖國的熱愛,對民族的責任等等。這些文學作品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塑造起著關鍵作用,在編寫教材時,要盡可能多地選入這些作品。比如,李白的《將進酒》表現一種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王維的《山居秋暝》在無憂無慮的田園生活中,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三顧茅廬》反映的是古人對賢才的敬重和愛惜……多讀古代優秀文學作品,學生在了解中華文化的基礎上,會形成一種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傳承共同的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內容。
4.重點關注審美教育
中職語文教學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只有具備了這些能力,才能讓學生全面發展,人文素養才能得以提高。第一,教師可以選取一些經典文學作品進行審美教育。在中職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經典的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等作品,這些作品都具有很高的美學境界,可以讓學生得到美的熏陶。比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那種磅礴氣勢和宏大意境,可以直擊學生的心靈,讓他們充分感受到豪放派詞人的浪漫和雄壯。審美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辨別是非美丑的能力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第二,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審美。由于中職學生的文學基礎只有初中水平,他們很難對文學作品中蘊含的美產生共鳴。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發掘文學作品中的美。教師可以讓學生從文學作品中感受形象,從形象中發現和感知美。教師可以制作一些精美的課件,把文學作品中所展現的形象用文字、圖片、聲音、動畫或者視頻真實地呈現出來,讓學生充分感受藝術的魅力。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文學作品的魅力,讓他們的思維活動和語言活動都融入情境之中。這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也能夠有效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
結語
人文教育在我國的開展時間雖然較晚,但我國從古至今的文學作品中始終融會貫通著優秀的品德教育,語文教學在滲透人文素養上具有很大優勢。因此,教師應當利用好豐富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主動感受豐富的人文情懷,不僅提升自己的學習水平,并且創造一個良好的品格,加強人文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陳自吉.中職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J].現代職業教育,2016(26)151-152.
[2] 叢玉明,邢維佳.語文教學對提升中職旅游專業學生人文素養的意義與教學對策[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14(16)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