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雖然近幾年中職教育不斷改革創新,但是由于學生的文化課基礎素質較低,大部分學生并未有效掌握中學語文基礎知識,中職語文教學重點過于關注基礎知識的講解,過于重視對教材內容教育方法與初中并無較大差距,課堂教學缺乏生機與活力,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由于中職院校重視專業教育,卻忽略基礎學科的學習,導致語文教學陷入兩難困境。本文在此背景下,簡要分析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和而不同,并提出具體的教學策略,希冀提高中職語文教學效率與質量。
【關鍵詞】中職語文 創新教學 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7-0054-02
引言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改革創新,中職教育范圍也逐漸擴大,但是當前中職教育面臨著重要變化,學生素質不斷下降,學生文化基礎知識變得越來越差,學生在課堂上聽不懂、說不出也不會寫,這些都是是中職語文教學中的要害。在當前中職生源文化素質逐漸下降,學生語文基礎技能與知識欠缺的事實下,必須加強改革創新,教師應當結合時代發展要求與學生的認知規律,追求語文教學的實用性與人文性,切實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多樣化發展。
一、將課堂主動權交還給學生,鼓勵學生發表不同見解
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中職教育也應當重視鼓勵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興趣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將課堂主動權交還給學生,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有助于構建高效語文課堂。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提供豐富多樣的展示活動,將課堂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教師在課堂上如果保持權威性,則會導致同而不和,曲高和寡。能夠對知識進行自主探究,提出不同的見解,才能夠從多角度、多層次對形成問題進行分析,還能夠在各類條件下分析問題的“和”。例如:學習《我的叔叔于勒》這篇文章時,部分學生對“菲利普夫婦的行為十惡不赦”這句描述十分贊同,但是也有的學生認為,菲利普夫婦的行為情有可原,所以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理解文章中人物的具體行為,不要全盤否定學生的想法,應當鼓勵學生經過再次探討,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目的。對于課堂上學生出現不同的聲音,教師應當給予創新教育觀點,通過有效的引導與教學活動,從不同的聲音中歸納總結,共同的結論,從而體現和而不同的教學觀念,學生既能夠掌握基礎文學知識,也活躍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尊重并保護學生的自主精神
中職階段學生身心發展尚不成熟,但是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與學科思維,愿意在課堂中表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與其他同學分享智慧成果。在此種情況下,教師應當正確認識到,學生主動表達與學生質疑,是學生自主精神成長的重要體現,應當踐行和而不同的教學觀念。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分析文本內容,激發學生創新思維與敢于質疑的精神。例如:學習《背影》這篇文章,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同學們,你們考慮下,在日常生活中父親的哪些舉動讓你們難忘?朱自清的父親,雖然年老,但是仍為作者爬月臺買橘子,你們認為這體現了什么?”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的經歷談一談對父愛的理解和認知,部分學生認為朱自清的父親,這是寵愛孩子的表現,是父愛。但是也有的學生卻不贊同這一說法,認為這是溺愛孩子的真實寫照。教師應當肯定學生勇于發言,勤于思考的行為有助于保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教師再次引導學生結合寫作背景與朱自清對父親買桔子后的心理活動與言行舉止,從而感受父子間的真摯感情。根據學生的發言不同,巧妙的將學生拉回文本中,通過“和”的引導激發學生的思考探究能力,從而形成和而不同的教育契機。
三、完善并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由于中職階段的學生具有較強的表現欲望和好奇心,能夠對新鮮事物發表不同的看法與見解。所以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與不同專業學習需求,通過正確引導與幫助,引導學生分析同一問題時,能夠抓住問題重點,再通過引導與幫助使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念。中職階段學生心智發展尚未成熟,思維也處于脫離文本出現斷章取義、片面單一等各類缺陷,所以教師應當巧妙地將學生不同思維進行統一引導,從而完善學生的思維品質。教學過程中,應當根據學生多元化回答答案,提取學生回答中的關鍵詞,在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探究,將學生的各類答案融合為一個問題的答案,從而巧妙達到了和而不同的境界。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能夠看出,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教師應當結合教材內容與學生的認知規律,有效引導。采用和而不同的方法,拓展學生的創新型思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鼓勵學生踴躍發言,使學生多元化發展,提高語文學習水平,增強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周麗.“開放式”高職語文教學實踐的探討[J].現代語文,2006(07).
[2]劉瑞斌.以學生為本的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01).
[3]郭元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與實施[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2001.
[4]安淑春.高職語文活動式教學法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0(11):32-34.
作者簡介:
張譯允(1985.10-),女,云南省大理市人,大學本科,講師,研究方向:中職衛校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