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喬君
摘 要: 傳統歷史復習課單調乏味,教師不斷重復課本知識,學生缺少參與性,因此復習效率低下,復習效率難以保證。如何提高學生的復習效率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思維導圖被譽為21世紀全球性思維工具,引用其幫助學生進行復習,有助于促進學生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梳理歷史知識的內在聯系,構建歷史框架,形成歷史思維,培養歷史核心素養。
關鍵詞: 思維導圖 歷史復習 小組合作 實踐與實效
思維導圖是由東尼·博贊(Tony Buzan)開發的一種表達發散性思維的圖形思維工具。東尼·博贊在《思維導圖:大腦使用說明書》一書中寫道:思維導圖是從一個中心主題發散出來的自然結構,通過符號、關鍵詞、圖像、線條和顏色,遵循一套基本、簡單、自然,易被大腦接受的規則,逐步建立的一個有序的發散的樹狀圖,它是對思維過程的導向和記錄。通過運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復習初中歷史知識,幫助學生理清歷史學習的線索和知識點,從而更好地運用歷史知識解決問題。本文將從思維導圖在初中歷史復習課中的運用意義、實踐與實效等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思維導圖在初中歷史復習課中的運用意義
在傳統復習課上,部分教師基于歷史教材章節把知識點從頭到尾理順一遍,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復習效果則不理想。思維導圖作為一種表達發散性思維的圖形思維工具,有利于幫助學生把各級主題關系用互相隸屬或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使得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空間等建立起關聯性的記憶,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復習效率。
(一)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歷史脈絡,形成專題記憶。初中歷史教材是按照從古至今排序的,具有時序性。但是這樣的編排使得同一個專題的知識點分布較為分散,不利于學生形成系統性的知識。例如,部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分別介紹了唐朝、宋朝、元朝、清朝的民族關系。教材主要分單元、分朝代進行介紹,沒有形成“民族關系”這一獨立專題,學生復習記憶時經常張冠李戴,把各朝代處理民族關系的措施弄混淆。例如元朝為了管理臺灣設置的機構是澎湖巡檢司,卻錯記成設立臺灣府。利用思維導圖則可以幫助學生把同一個專題的內容通過符號、關鍵詞、圖像、線條和顏色等建立起內部聯系,從而形成專題復習,增強邏輯記憶,理清歷史脈絡。
(二)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增強記憶效果和答題效率。傳統筆記基本是羅列知識點,且記憶起來只能靠死記硬背,沒有關聯性,不僅記憶效果不佳,長期下去還會使得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思維導圖可以根據不同思維把內容串聯起來,還可以配有相關圖片、符號增加學生記憶強度。每當學生記憶某個事件或某個歷史人物等內容時,就會和這些記憶點連接起來。例如提及唐太宗李世民時,就可以聯想起貞觀之治、開明的民族政策、玄奘西行、文成公主入藏等內容。此外,廣東省中考歷史題型設有兩道綜合題,基本是圍繞一個主題考查相關知識點,這就需要學生在有限時間內提取有關信息和已學知識點進行作答。學生若復習時利用思維導圖把主題關鍵詞與相關知識建立起聯系來記憶,考試時則能在最短時間內提取有關信息作答,從而大大提高學生作答效率。
二、思維導圖在初中歷史復習課中的實踐
學生傳統做筆記方式是線性思維,筆記上的內容基本是羅列關系,沒有很好地體現其中的內在聯系,因此學生常常對同一歷史事件未能形成時間和空間上的聯系,這不利于學生進行知識運用和遷移。思維導圖在歷史復習課中的應用,則有利于改善這一缺點,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時序性思維和發散思維。
筆者從所教班級里挑出一個平行班作為測試班,把全班分成8個學習小組,在部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復習時,讓測試班的學生根據教師布置的步驟,利用思維導圖復習、記憶。下面通過“科舉制的專題復習”這一案例講述筆者如何利用思維導圖進行初中歷史復習。
(一)根據課標要求,明確主題關鍵詞相關需要掌握的知識點。《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目標的知識與能力部分中指出:“1.知道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及歷史現象,知道人類文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2.了解歷史的時序,初步學會在具體時空條件下對歷史事物進行考察,從歷史發展進程中認識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在畫思維導圖前,需要明確該專題主題詞需要掌握的內容。部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科舉制”這一專題涉及的朝代包括隋朝、唐朝、北宋、明朝、清朝,涉及內容較廣泛,因此事先理清知識的重難點。教師通過導學案的方式呈現課標要求給各小組成員,各學習小組通過內部討論得出“隋朝建立科舉制——唐朝完善科舉制——北宋發展科舉制——明朝僵化科舉制——清朝惡化科舉制”這一知識脈絡。
(二)根據知識脈絡,羅列各知識點環節需要掌握的要點。在明確知識脈絡后,不要急于下筆畫思維導圖,應先羅列清楚知識脈絡各知識點環節需要掌握的具體歷史事實。例如“隋朝建立科舉制”這一知識點,根據教材上的內容,則可以概括為三方面知識內容:1.科舉制創建的背景;2.科舉制的正式創立;3.科舉制建立的意義。以此類推,根據課標要求和教材內容,各學習小組通過小組合作羅列出唐、北宋、明清時期的科舉制知識要點。通過這一步驟,學生明確了科舉制這一主題下歷朝歷代需要掌握的知識要點。
(三)根據知識要點,各小組成員自主繪制思維導圖。各小組成員明確各知識要點后發散思維,通過符號、關鍵詞、圖像、線條和顏色自主創建思維導圖,構建各知識點內在的聯系。在這個過程中,小組成員先獨立完成自己的思維導圖,遇到困難時則可以求助同一小組的學生,從而達到生生互動的目的。小組各成員都繪畫好思維導圖后,則進行小組內的展示,各成員通過1分鐘的解說,向本小組成員介紹自己的思維導圖。各成員解說完后,各小組自行形成并完善本小組的思維導圖。通過解說,學生在不斷展示過程中培養了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歸納的能力,同時不斷增強歷史知識要點的記憶,進一步理解知識的內在聯系。
(四)各小組上臺展示,師生共同評價。各小組完善本組作品后,各派代表上臺展示并解說本組的思維導圖,其他小組對該作品自由點評,指出該作品的優缺點,最后教師對學生的作品進行總體點評,從而達到互相學習交流的效果,同時有利于學生取長補短,根據同學的自我展示和教師的講解,不斷完善自己的思維導圖。在學生自我完善時,教師可以補充一些學生創建思維導圖時沒有提及的內容,例如科舉制的變化給我們帶來的啟示這一問題,這是學生容易忽視的,卻是考試最喜歡出現的題型。然而這一類問題在教材里沒有現成的答案,教師需要提供相關的材料、圖片等史料,引導學生通過讀圖、分析材料得出答案,從而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總結歸納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得出答案后,教師再引導學生把這些內容的關鍵詞添加到思維導圖上,進一步完善自己的思維導圖。
三、思維導圖在初中歷史復習課的實效
筆者除了在測試班按照學生自主繪制思維導圖——小組內部展示——各小組派代表進行課堂展示——評價并完善思維導圖——鞏固練習等環節進行復習外,還把另外一個平行班作為對照班,按照傳統復習課堂的環節進行,即師生共同回憶基礎知識點——強調重難點、易錯點——鞏固練習等環節。為了檢驗運用思維導圖進行復習的實際效果,下面把測試班與對照班測試前后的成績進行分析比較。
(一)實驗前測試成績對比分析。通過對比兩個班學生在七年級第一學期期末測試成績的統計結果,得出以下實驗前測試數據,總分100分。
由表一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平均分相差0.3分,成績相當,各分數段的人數基本相同,說明兩個班的成績差異不大。
(二)實驗后測試成績對比分析。通過對比兩個班學生在七年級第二學期期末測試成績的統計結果,得出以下實驗后測試數據,總分100分。
經過一學期的實驗,結果表明:實驗班的平均分比對照班平均分高出6分,實驗班測試成績比對照班的成績高,實驗班的及格人數比對照班多6人,說明運用思維導圖的復習方式是有利于提高復習效率和質量的。
總而言之,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工具,運用于歷史復習課上,有助于學生建立整體史觀,構建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培養歷史核心素養。思維導圖在初中歷史復習課中的運用,有效促進復習模式的改變及復習質量的提高。因此,在初中歷史復習中,教師應該不斷完善思維導圖的運用,使其成為學生復習的好助手。
參考文獻:
[1]徐諒慧.思維導圖在歷史與社會教與學的運用[J].中學教學參考,2017(02).
[2]蔡俊秋.例談思維導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0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5.
[4]牛春玲,夏興元.思維導圖在初中歷史復習課中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學文摘,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