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虹
摘 要: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要注意挖掘歷史資源,包括網絡資源、生活資源、活動資源、情感資源等。運用好這些資源,歷史課堂就會豐富多彩、引人入勝。
關鍵詞: 歷史教學 挖掘資源 運用資源
引言
歷史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①。歷史學科教學與其他學科有著明顯的區別,它是溝通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橋梁,歷史學科學習必然要聯系現實,并展望未來。初中學生尚未形成系統的、正確的歷史觀念,對于很多歷史問題的理解都比較困難,這就需要初中歷史教師挖掘合適的歷史教學資源進行引導。教學資源運用得當顯得格外重要。教師聯系現實教學時可用的資源有很多,本文將以人教版歷史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7課《“文化大革命”十年》一課為例,從四個方面闡述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充分挖掘教學資源。
一、發揮網絡資源的作用,讓歷史課堂更豐富
中國網絡信息技術發展飛速,讓教育教學實現網絡化、信息化成了可能。網絡最大的優點是快捷、方便。現代化信息教學不僅給課堂教學帶來了許多便利,還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
通過網絡,教師可以下載各個方面的教學信息,無論是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還是相關歷史背景,網絡讓歷史教學插上了翅膀,為歷史課堂提供了生動豐富的信息源。教師一定要重視發揮網絡的作用,借助網絡集聚更多的教學資源。例如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搜集“文化大革命”前后國家經濟發展、政治發展、文化發展、社會發展等方面的數據,整理形成材料呈現出來,讓學生在直面的材料對比中感受“文化大革命”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影響,解決這堂課的難點問題。通過網絡資料的搜集,歷史課堂教學增加了信息容量。這樣的信息既可以是文字的,又可以是圖像、影音資料,在教學中發揮網絡作用,可以有效輔助歷史教學工作開展。
通過網絡信息技術還可以增強教與學的交互性與啟發性。例如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課前通過網絡發布本課學習任務給學生課前自主學習,并且在學習平臺上進行師生、生生交流等。這樣,學生上課的知識儲備比傳統預習要豐富很多,課堂氣氛更加融洽。課后,教師通過網絡平臺對學生的作業進行驗收,及時反饋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
對于學生來說,網絡搜集資料已經成了一種必備的技能。很多教師可能認為網絡的普及會讓學生沉迷其中,視網絡學習為洪水猛獸。現代化信息教育已經是一種趨勢,教師不但不能逃避,更要學會利用好這一網絡平臺。只要教師引導得當,不做甩手掌柜,那么絕大部分學生還是遵從老師的原則操作的。就歷史科目而言,通過網絡資源,學生可以實現網上參觀歷史勝地、閱讀各種歷史史料、觀看相關歷史圖像影視資料等。通過網上搜集資料、網上學習互助、網上指導答疑等,可以更好地提高初中生自主捕獲歷史資源、整合歷史資源的能力。
二、巧用生活資源,讓歷史課堂更“接地氣”
歷史僅靠文字材料和實物材料是遠遠不夠的,這些文字材料和實物材料從某種意義上看,是有些許冷冰冰的。有人說:歷史是生活的積淀,若干個生活的節點構成了歷史的發展長軸。例如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課教學中,新時代的初中學生對“文革”產生的背景、造成的危害缺乏直觀了解,但是爺爺奶奶這一輩人卻是十年“文革”的經歷者,從他們的生活經歷中可以提取出許多“文革”十年的點滴碎片,讓學生加深對其的直觀感知印象。教師可以讓學生向爺爺奶奶、外婆外公了解他們經歷的“文革”,從“文革”期間的生活條件、社會形勢乃至國家發展等各個方面尋找印記,親身收獲有關“文革”的鮮活信息。通過這種簡單的“口述史”的方式獲得第一手的歷史生活資源是非常生動的,更易于被初中生接受。再結合課堂上教師的分析,初中學生的了解將會更加全面,分析更加透徹,能更好地實現學習目標。生活資源的利用在這一課教學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在初中教學實踐中,從很多課例都可以看到歷史生活資源的影子,比如講到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社會生活的變遷時,可以讓學生從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哥哥姐姐等不同年代的人身上了解社會個人生活變遷的點滴。如不同年代的人結婚“三大件”的變化,衣食住行的變化等。從不同年代的人民生活的變化可以感悟社會生活的變遷,對本節課的知識感悟更加深刻,更能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品質。
在歷史生活資源中,初中學生可以通過從“點”到“面”的方式總結、歸納、感悟歷史現象。這樣,歷史學科才不會被初中學生認為是“冷冰冰”的史料、文物,而是一門富有人文氣息、“接地氣”的學科,生活資源賦予歷史學科有趣的靈魂。
三、妙用活動資源,讓歷史課堂活力四射
這里所講的歷史活動既包括課堂活動又包括課外實踐活動。隨著新課改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教師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種主體作用往往是通過課堂活動體現的。初中學生的特點是思維活躍,有表現欲,但是課堂注意力不能集中太久,教師要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設計教學過程。例如在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這一課時,我設計了一個課堂小活動——表演歷史劇《大鬧懷仁堂》。學生有扮演老一輩革命家周恩來、葉劍英、陳毅等同志的,也有扮演反角張春橋、林彪等人的,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感悟歷史,感悟這些老一輩革命家堅持抗爭、堅持真理的勇氣。學生親自參與課堂活動的效果比教師一味地在講臺上枯燥地敘述要好許多,還能活躍課堂氣氛。歷史課堂活動形式非常多,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具體學情科學地選擇課堂活動形式,確保課堂活動能夠順利開展,并且實現預設的教學目標。比如新聞發布會、辯論會、歷史劇、講小故事等課堂活動設計都比較喜聞樂見。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花點心思在課堂活動上,充分挖掘課堂活動資源,對于培養學生能力,實現教學目標,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考慮到安全問題,可能很多老師會談課外實踐活動“色變”。我們不能因此忽視歷史課外實踐活動。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這一課的課后作業上,我讓學生周末做一個歷史社會實踐活動——采訪經歷過“文革”的長輩。我首先在班里做調查,顯示有五名同學家里有長輩是“文革”年代的人物。其次,我讓學生自行組隊,形成采訪的興趣小組,小組內再自行分工,最后整理成果,并在班級展示。這些實踐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團隊合作的精神,還讓他們有了展示自我的機會,更是一次親身感悟歷史的過程。這種由學生親自挖掘的課外活動歷史資源對于教學來講是難能可貴的,也是教師可以挖掘的資源之一。
四、活用情感資源,讓歷史課堂升華情感
每一門學科都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最新歷史學科素養中明確提出“家國情懷”的培養要求。每個民族的歷史都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小說,無論處于哪個歷史階段,歷史教師都要善于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情感滲透,善于挖掘情感資源,與弘揚主旋律、倡導正能量相結合,這是歷史學科需要承擔起的情感教育責任。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這一課教學中,情感升華是一個難點。歷史雖然講述的是過去的事情,但是今天的中學生思維更活躍,知識面更豐富,他們對知識的渴求已經不再滿足于歷史教材,所以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要及時結合社會熱點,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我在課堂延伸中給學生觀看了一個《騰飛中國》的短視頻,讓他們感悟到改革開放后中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發展完善自我,各方面取得的建設新成果,并提出一個思考題:“文革”十年給我們國家、人民帶來的傷害已經成為歷史,我們要吸取教訓,不能重蹈覆轍。青少年是國家未來的主人,請你談談你能為實現“中國夢”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視頻的播放可以讓學生感受新時代中國的騰飛,讓他們為今天中國取得的成就產生民族自豪感,達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談談自己能為“中國夢”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則是引導學生明白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自己息息相關,讓愛國主義成為他們心中激蕩的主旋律,達到教育部所倡導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家國情懷”的培養目的。
結語
歷史教師要以新課標為依據,在新課改觀念的指導下,注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選擇補充歷史材料,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資源,這些資源不僅包括靜態的,還包括動態的;不僅包括課內的,還包括課外的;不僅有教師挖掘的,還有學生挖掘的……只有教師認真對待歷史資源,有挖掘歷史資源的眼光,初中歷史課堂才能更加豐富、充實,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注釋:
①百度百科[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E%86%E5%8F%B2/360?fr=aladdin,2017.3.7.
參考文獻:
[1]葉小兵.中學歷史教學中的現代信息技術[J].歷史教學,2003(9).
[2]喻紅玲.初中歷史教學資源運用淺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5(9).
[3]郭德宏.網絡時代的歷史教學[J].歷史教學,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