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瑩
摘 要:著名的教育學家夸美紐斯說:“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涌出知識的溪流。”語言藝術是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尤其對于語文這門人文性、工具性、基礎性學科而言,教師必須通過錘煉自己的語言藝術,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語文知識和技能。文章以導入語、提問語、評價語、結束語為例,對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藝術進行初步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言藝術;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4-08
作者簡介:高 瑩(1984—),女,湖南桃江人,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一、引言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素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在某種程度上說,教師的教學語言對課堂教學效率有著直接而深刻的影響。教師的教學語言藝術主要體現在:準確性——包括吐字清晰、發音正確、聲音動聽、觀點科學、語言邏輯清晰;幽默性——教學語言要幽默風趣,能夠給學生營造快樂的學習氛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啟發性——能夠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深入思考,發散思維,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勵性——能夠挖掘學生的潛能與優勢,能夠運用鼓勵性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小學語文教師要本著對教育事業的熱心與執著,不斷錘煉自己的教學語言藝術,做一個能“說”會“道”的語文教師。
二、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注重導入語的藝術性
小學生注意力不集中,上課開始的時候往往還沉浸在課間休息的情緒中難以平靜。對于課堂教學而言,如果教師不能在短短的幾分鐘內抓住學生的眼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則很難有效保證教學效率;相反,教師若一開始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則往往學生注意力集中,事半功倍。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而言,教師的課堂導入語好比一首動聽的音樂的前奏,能夠一下子將學生帶入情境,起到一錘定音的神奇效果。
比如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同學們,在民族危難時刻,很多英雄為了民族的存亡浴血奮戰,拋頭顱,灑熱血,甚至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在抗日戰爭中,發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今天我們來學習《狼牙山五壯士》一文,一起感受這一感天動地的壯舉。”我聲情并茂的導入語,讓原本嘈雜的課堂瞬間變得深沉、肅靜,學生內心沉重,又滿懷期待地想知道課文中的故事,這就為新課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礎。
三、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注重提問語的藝術性
提問是師生交流的重要環節,是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的重要方式。教師要結合課堂教學內容與小學生的心理特征,注重提高提問的藝術性。
一是提問的趣味性。比如,人教版四年級第四單元安排了四篇與動物相關的課文,于是我在單元教學后給學生布置了寫一篇與動物有關的作文。我說:“有一天,雞媽媽帶著孩子們在草叢中玩耍,突然竄出來一只野貓!雞媽媽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急中生智,‘汪汪汪地叫了幾聲,野貓嚇得屁滾尿流地逃跑了。大家從這個故事中發現學好一門‘外語的重要性了吧?”學生們被逗得哈哈大笑。我順勢設問:“生活中大家一定接觸過許多小動物,它們有什么可愛之處,有什么有趣的故事?請大家動筆寫一寫。”在我的趣味性提問下,學生的思維立即活躍起來,寫起作文來也文思泉涌。
二是提問要問在疑難處。質疑問難,關鍵在于突破和解決問題,這是提問的根本目的和關鍵。教師的課堂提問用語要直達要害、切中肯綮,問到重點上,問到關鍵處。比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詹天佑》一課時,怎樣使學生體會文章的中心思想,激發學生的國家情感?我給學生設問:“‘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的工程師,大家對此句中‘杰出和‘愛國兩個詞是怎么理解的,在這篇課文中是如何體現這兩個詞的,大家能夠找到文章中對應的語句來說明嗎?”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學習尋找答案。這樣的課堂設問問到了關鍵處,起到了“牽一問而動全篇”的作用。
四、激勵、喚醒與鼓舞——注重評價語的藝術性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知識的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與鼓舞。”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具有較強的自尊心,渴望得到老師的表揚與肯定,希望能夠從老師這里獲得自信,發現自己的優點和長處,改正自己的優點與不足。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征,注意評價的口吻和語氣,盡量以表揚和肯定為主,批評時要盡量委婉,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比如,在教學《夸父追日》一課時,我聽見一個學生在下面竊竊私語,仿佛有話要說,于是我讓他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他說:“我認為課文中的夸父太笨了,追太陽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對于這一突發的教學情況,我首先對學生進行了表揚:“你能夠有自己不同的觀點,說明你是個很有想法的人;從科學的角度來說,你的觀點是正確的,人根本不可能追上太陽。不過,我們要注意這只是一則神話故事,不能都以科學視角進行審視,這個故事主題是贊美夸父執著的精神,不達目的永不放棄。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這種‘夸父精神,這樣我們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這樣的評價不僅鼓舞了學生的思考成果,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而且深化了文章的主題,是一舉多得的事情。
五、編筐織簍,貴在收口——注重結束語的藝術性
結束語是課堂將結束時教師對當堂課的總結性語言以及對下堂課的留白性語言,其雖然只有短短幾分鐘,但是能夠起到總結全篇、承上啟下的關鍵性作用。不少教師只注重開頭的預設,但是忽略了結束語的重要作用,有時候時間把握不準,課堂教學內容還沒講授完,下課鈴聲就已經響起,常常草草收尾,給課堂留下了很多遺憾。筆者認為,結束語和導入語同樣重要,教師不能忽略結束語這個環節,必要的時候還要在教學設計中進行必要的預設,以讓自己的課堂教學完美無缺。
一是結束語要注重一個“點”字。“點”,即突出和強調,突出教學內容的中心和主題,能夠讓學生加深印象,內化知識。例如,教學完六年級上冊《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時,我這樣總結:“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唯一家園,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義務和責任來保護地球,讓我們行動起來,從一點一滴做起,從自己做起,保護好地球的生態環境,讓地球更好地造福我們的子孫后代!”這樣的結束語雖然不華麗,但是有力量,能夠烘托課文中心主題,讓學生自覺地履行地球公民的職責,將環保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是結束語要注重一個“懸”字。所謂“懸”,就是要注重留白的藝術,吊足學生的胃口,讓學生對當堂課回味無窮,對下堂課充滿期待,類似于說書人常用的“欲知下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比如,教學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一課之后,我給學生總結道:“諸葛亮神機妙算,圓滿完成了常人不能完成的艱巨任務,那么,諸葛亮借到箭之后,故事會怎樣發展?請有興趣的同學課后認真讀一讀《三國演義》的相關章節內容,答案就會揭曉了。”課文容量有限,我通過創設懸念進行結束語的設計,讓學生產生了課外閱讀的欲望。
六、結語
語文是一門關于語言文字的藝術,教師要讓學生學習好祖國的語言文字,感受漢字的藝術魅力,自身就要具備良好的語言藝術素養,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好語言藝術,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注重用語的藝術性,從而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激發學生興趣,突破課堂教學重點、難點,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能夠自覺地說好漢語,用好漢語,愛上語文。
參考文獻:
[1]劉 俊.小學語文教師的語言藝術——激活課堂氣氛的源泉[J].大觀周刊,2012(45):324.
[2]周美娟.淺談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評價語言的藝術[J].新課程導學,2012(3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