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芳
摘 要: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中“文化育人”方針的切實體現。只要選擇好融入的內容和路徑,堅持落實,會使得高校師生尤其是在校大學生的思想水平、文化素養乃至人生境界都有很大的提升。本文提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三項內容和三條路徑,為這一教育工作提供一些策略建議。
關鍵詞: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1]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治國理政,融入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重要的治國理念。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亦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事實上,習近平總書記本人氣質儒雅,善于用典,各種講話中詩詞歌賦信手拈來,彰顯了其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國家領導人的文化底蘊,更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是中國人民實現“中國夢”的底氣和骨氣。
在高校建設方面,習近平總書記亦明確指出:“我國有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扎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2]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源泉,也是高校思政建設的源頭活水。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機地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不僅可有效提高在校師生的政治素養和道德品質,提升校園文化氛圍,更是糾正目前大學生存在的一些思想問題和行為弊病的一劑良藥。
然而,武漢的李小波博士對武漢6所不同批次高校的近300位師生進行問卷調查時發現:盡管大多數師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意義表示認同,但普遍反映這一工作還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與不足。論及“導致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失的原因,58.5%的同學選擇整個社會沒有形成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氛圍,51.9%的同學則選擇學校不重視,過分強調升學率和就業率。”[3]調查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現在社會和高校急功近利,長期忽視傳統文化氛圍的培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教育工作不足的弊病。因此,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不僅迫在眉睫,亦非一日之功。要想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不僅要選擇好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內容,也要把握好有效的融入路徑。
一、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內容選擇
想要讓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必須針對高校師生尤其是在校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進行分類整合,取其精髓,闡發新義。
1.愛國主義教育
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源遠流長。早在《詩經》中,即有“夙夜在公”之句。此后千百年來,愛國詩句、典籍、史料數不勝數,有賈誼的“國而亡家、公而亡私”,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及至近代的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些都展現了中華兒女的民族大義、憂患意識和犧牲精神。高校思政工作者應當將這些愛國主義傳統整合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中,鼓勵廣大師生將自身發展與民族發展相結合,心懷天下,志存高遠。
2.傳統美德教育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蘊藏了豐富的傳統美德。比如,儒家見利思義、先義后利的價值觀;《尚書》中“父義、母慈、兄友、弟悌、子孝”的倫理道德;《論語》中“人而無信,不知其可”的誠信意識;《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自強精神;諸葛亮《誡子書》中“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勤儉美德。這些傳統文化中包含著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價值取向,需要弘揚和傳承。當今的大學生中存在的失信、啃老、重利、奢靡、自私等道德問題,將傳統美德教育融入大學生的思想教育之中,將是治愈這些病根的良藥。
3.文明禮儀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十分強調禮儀教育。“禮”為內,是人的道德情操,“儀”為外,是道德的表現形式,禮儀是人的內在和外在的和諧統一。孔子曰 “不學禮,無以立”。自周以下,自周公“制禮作樂”,《周禮》、《禮記》、《顏氏家訓》、《訓蒙雅言》、《弟子規》等禮儀典籍都嚴格而詳細的規范著人們的禮儀,形成古老中國禮儀之邦的文明氣象。然而,現代社會禮儀教育薄弱,社會上不文明、失禮儀的現象時時出現,大學校園中也比比皆是。因此,將傳統文化中的禮儀教育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中對于提高高校師生的文明素養十分重要。
二、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徑選擇
在選擇好融入的內容之后,要將優秀傳統文化以簡潔、實際、生動、活潑的形式深入到高校教育中,提高其對高校師生的吸引力,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1. 整體規劃
想要切實有效的實現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必須整體規劃。以校領導為主,各部門聯動、協調組織。在設計、管理、考核及培訓方面都有一套健全的管理機制。不僅要培養一批具備較強傳統文化知識和素養的師資力量,打造一支以班主任、輔導員為主體的具有傳統文化素養的思政教育隊伍,高校的領導者也需要具有深厚的文化素養和人文情懷,才能在整體工作進入持久的良性循環。
此外,高校還可設置專門的“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研究指導機構。以專家學者為主體,將學術研究、規劃創新、教材編寫、活動指導融于一體。
2. 教學活動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途徑,因此在課程、教材、師資等方面導入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政教育功能就顯得尤其重要。
首先,要在專業課、基礎課等主課堂中滲透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背景,同時開設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公共選修課和人文通識課,如《中國文化概論》、 《中華文明史》、《國學智慧》、《中華詩詞》、《中國書法藝術》等。其次,在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植入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引導學生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分析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其三,在教學方法的改革中,借鑒傳統文化中的學習形式,如吟誦、表演等,提升學生的興趣。相關的教材編寫和師資培養也要同時跟進。此外,還可定期邀請知名學者開設傳統文化主題的專題講座,普及和宣傳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和思想。
3.校內校外
優秀傳統文化還要充分體現在校園文化和活動中,以期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思政教育效果。比如在校園景觀設計上營造出詩情畫意的環境,體現傳統文化的審美情趣;建立與傳統文化有關的學生社團 ,如中華詩社、漢服社、書法協會等;組織各種文化節、藝術節、讀書節等活動,在其中植入傳統文化的內容;利用網絡平臺,如學校官網、學院或課程網站、論壇、貼吧等,宣傳優秀傳統文化;張貼具有傳統文化審美情趣的校園標語、海報等。
引導學生走出校園去感受和實踐傳統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鼓勵學生走入名山大川、名勝古跡、博物館、劇院,去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組織指導學生參與校外文化活動,開展宣講、演出活動,實踐傳統文化,增強社會效應。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中“文化育人”方針的切實體現。只要選擇好融入的內容和路徑,堅持落實,會使得高校師生的思想水平、文化素養乃至人生境界都有很大的提升,并產生強大的社會影響力。本文中提出的三項內容和三條路徑,只是總結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內容和路徑的幾個主要方面,還有很多其他的內容和路徑值得高校工作者去發現、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http://www.rmlt.com.cn/2016/0608/428182.shtml.
[2]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堅持立德樹人,實現全程育人[N].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6.12.09.
[3]李小波.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解析[J].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4.
(作者單位:寧波大紅鷹學院,浙江 寧波 315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