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摘要】閱讀教學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把學生當作課堂的主人和有待點燃的火炬,而不是把他們當作毫無生命力的“容器”。教師要在閱讀教學程序、板塊設計、語段欣賞等方面,努力優化教學策略,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讓閱讀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
【關鍵詞】中小學語文;變序教學;教學情境;交流話題;綜合性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閱讀教學活動要想提高教學效率,首先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把學生當作課堂的主人和有待點燃的火炬,而不是把他們看作毫無生命力的“容器”。教師要改進落后、低效的教學方法,更新教學行為,少一些灌輸與接受,多一些探究與發現。為此,教師要在閱讀教學程序、板塊設計、語段欣賞等方面,努力優化教學策略,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讓閱讀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
一、變序教學設置懸念,調動學生探究熱情
閱讀教學環節的推進大多是按照文章敘述的順序來進行的,這樣做比較容易讓學生領會教師的“教路”,但如果課課如此,久而久之就會讓學生產生思維倦怠,減弱探究熱情。而如果能夠依據文本特點,運用變序教學法,則會讓學生產生探究的興趣與熱情。
比如,課文《螳螂捕蟬》敘述了一位少年審時度勢,采取“迂回戰術”,成功地勸說吳王打消攻楚計劃的故事。為了突出教學重點,激發探究興趣,讓少年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立”在學生眼前,筆者在教學設計上采取了如下的變序教學法:先引導學生閱讀第1自然段,弄清這段的主要意思(講大臣反對攻楚,吳王固執己見),進而了解吳王獨斷專行、兇狠殘暴的性格特點。“那么,吳王為什么固執己見呢?”筆者將這一問題呈現出來,供學生自主思考、交流;最后,學生總結出吳王糊涂的行為是受其思想支配的,在他眼里攻楚是勝券在握之事,他看到的全都是“利”,壓根兒沒考慮身后的禍患。此時,筆者趁勢將課文最后一段呈現在學生眼前,學生自主朗讀。在學生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筆者引導學生提出了一個個他們最想弄清楚且有探究價值的問題:“為什么少年的這番話能夠使固執的吳王醍醐灌頂,放棄攻楚呢?”“這是一個怎樣的少年?”“這位少年究竟用了什么樣的高招來勸說吳王的?”至此,學生回過頭來,再用心閱讀第2—11自然段,尋找答案。
上述教學設計富有一定的創意,先學課文的“頭”和“尾”,再通過對少年和吳王的做法取得不同結果的比較,讓問題在學生的頭腦中自然而然地產生。這樣,閱讀的欲望與探究的熱情得以激發,在主問題的引領下學生直奔課文重點段。這樣的教學設計,對于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來說,無疑是事半功倍、卓有成效的。
二、組織小組研討交流,培養學生分析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教師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不能將自己對文本理解強加給學生。否則,會培養學生思維的惰性,使之養成被動接受的習慣。為此,教師要認識到自己講授得再好,那只是自身的感受;教材上的分析再精彩,也只代表編者的思想觀點。學生說得不好是正常的,只要他去思考,就是有收獲的。因為過程比結果重要,說得不好,還有其他同學補充,答案會逐漸完善,學生的認識也會不斷走向深刻。
為幫助學生克服膽怯心理,樹立自信,教師要多把說的機會留給學生,自己要盡量少講、少說,只要做好點撥與評價即可。小組合作研討的方式可以為學生創造更多的說的時空,教師要貫徹落實“學講理念”,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參與小組討論與交流。在研讀教材的基礎上,教師要善于精心設計富有思維含量的問題,引領學生開展自主與合作學習。比如教學《莫泊桑拜師》,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核心問題:“請同學們用心默讀課文,想一想,莫泊桑是一位怎樣的學生?福樓拜又是一位怎樣的老師?然后在小組內交流。”在這一問題的引領下,學生深入文本,潛心默讀,通過品讀兩位人物的語言、動作和神態,感悟人物性格特點,最后達成了共識:一個虛心求教、勤學苦練的學生形象和一位直言不諱、循循善誘的老師形象,在學生頭腦中逐漸清晰起來。討論過后,再安排分角色朗讀課文,進一步強化形象,內化語言。
三、開展語言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創新潛能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宋代詩人陸游如是說。語文學習也是這樣。閱讀教學不僅僅是讀讀課文,寫寫生字,抄抄詞語,背誦精彩語段;更為重要的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學會運用,通過運用來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增進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因此,語文教學要注重實踐,在實踐中學習與運用語文,提升語文素養,培養語文情懷。
比如《螳螂捕蟬》《半截蠟燭》兩篇課文所講述的故事都具有一定的情節,對學生來說較有吸引力,學生讀起來饒有興趣。當然,學習課文還不能只滿足于了解故事的情節,還要欣賞作者是如何用生動的筆觸,從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及心理變化等方面來刻畫人物的。也就是說既要理解內容,也要欣賞文本的表現手法與作者精巧的構思;既要“得意”,也要“得言”。在此基礎上,還要針對文本特點,指導學生運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編寫課本劇,并進行排演,將其搬上“舞臺”,展示給學生欣賞。這種語文綜合性的實踐,能夠促進學生思維、想象、創造能力的發展,在工具性與人文性兩個方面達成教學目標。
再如,《山谷中的謎底》一文講述了兩個旅行者通過自己的觀察與思考,發現了山谷中奇異景象存在的奧秘,同時通過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即在逆境中要學會退讓,以退為進。第3自然段中描寫“雪松這個本領”的語句描寫得比較精彩,是為了后文提示出道理作作鋪墊。因此,成為教學的一個重點。教學該段中的重點語句時,筆者設計了富有創意的說話訓練:“請結合課文語句并用自己的話說說雪松與積雪抗爭的情形。下面提供三種解說的方式供你選擇:一是以解說員的身份說;二是以雪松的口吻說;三是以柘、柏、女貞等樹的視角說。”這樣設計既立足于文本,又跳出文本,有助于學生理解與內化文本語言,培養學生表達能力與創新意識。
實踐出真知,實踐長能力。實實在在的語言實踐活動,對激發學生創新潛能的發揮是大有裨益的。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