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媛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有效推進,教育事業不斷發展創新,中職院校的辦學規模逐漸擴張,生源數量持續上漲,中職語文教學面臨著眾多的挑戰與機遇。閱讀是中職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分析與聯想、比較與綜合等各類思維活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發散水平,并且中職語文教材中也有較高的德育教育價值,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基于此背景下,本文簡要分析中職語文閱讀教學的價值,以及具體的教學策略,希冀有效促進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有效延展與創新,切實提高語文閱讀教學質量,增強學生語文綜合素養。
關鍵詞:中職語文 閱讀教學 教學策略 創新教學 學習興趣
引 言
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表現形式,閱讀能夠深入文本中,關注文章結構與形式,在文章間形成互文關系。學生是閱讀的主體,在中職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通過循序漸進的引導,逐步培養學生的閱讀意識與能力,切實提高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效果。但是由于中職學生先發號時的語文學習基礎,并未養成良好的語文閱讀習慣,認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習慣接受教師講授式教學,過于依賴教師,并不愿意自主閱讀。但是與新課改標準要求下,教師應當構建科學完善的閱讀系統,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本文從以下幾方面闡述中職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價值,以及具體的教學策略:
一、中職語文閱讀價值
閱讀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在中職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正確認識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以及閱讀教學的重要性,采用多元化的閱讀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文本知識分享,切實提高學生的探索,發現欲望,在閱讀教學中關注學生近階段的閱讀情況以及情感和體悟,通過有效的速度和慢讀,增強學生對于文本知識的理解。傳統閱讀教學過程中,主要是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此種教學模式下,學生會逐步降低閱讀興趣,也難以取得良好的閱讀效果,在新課程標準下開展中職語文閱讀教學,教師應當提高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所以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當鼓勵學生進行自主閱讀,由傳統的閱讀方式轉換為自主探究式閱讀,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漢語是我國母語語文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有眾多的作用和價值,語文教學包含眾多的內容,涉及范圍廣泛,所以要想學好語文知識,不僅要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也應當具有較強的理解能力與感悟能力。但是由于長期應試教育理念的束縛,部分學生對于語文學習態度產生厭倦,逐步降低語文學習興趣,學生不僅在課堂上不認真學習,在課后也難以進行自主探究,嚴重增加了中職語文教學難度。在中職考試過程中,由于語文分差較小,所以大部分學生缺乏語文學習興趣和動機。根據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興趣與動機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有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所以中職語文課外閱讀教學有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語文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提高中職語文閱讀教學的具體策略
(一)采用多元化的訓練方法,打下夯實閱讀基礎
采用不同的語文閱讀方式,會產生多元化的閱讀教學效果。例如可以采用默讀或大聲朗讀等方法,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在中職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采用多元化的閱讀方式,引導學生展開練習。例如早晨可以選用大聲朗讀的方式,晚上則可以選用默讀的方法,有助于提高中職語文閱讀教學質量,并且朗讀也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切實提高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效率。通過多元化的閱讀教學方法,使學生根據教師要求的閱讀內容以及數量展開自主閱讀,進行思考探究,切實提高閱讀綜合素養。
(二)拓展課外閱讀內容,提高學生閱讀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教師。課堂時間是有限的,開展中職語文閱讀教學的教師,不僅要加強和對知識的有效宣傳,也應當倡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舉辦豐富多樣的課外閱讀活動,提高學生參與積極性。由于中學階段學生的文化素質亟待提高,閱讀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采用活動式閱讀方法,能夠使學生積極踴躍參與,也可以采用故事性較強的讀物,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由于學生處于身心發展重要階段,會有較為廣泛的興趣,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如果感到故事具有趣味性,便會提高閱讀積極性,從而增強閱讀能力。所以教師應當加強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有效引導,課堂知識與客戶知識有效結合,引導學生不斷的拓展閱讀視野,提高整體文化素質。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能夠看出,閱讀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有著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閱讀有助于豐富學生思想情感,有濃郁的人文底蘊。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有效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切實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增強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 朱紹禹,傅永安,劉淼.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107.
[2] 曾祥芹,韓學屏.閱讀技法系統[M].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2016.
[3] 翟曉婷.中職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及對策——以包頭機械工業職業學校為例[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