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教師是傳承這一文化的主要載體。在當代,我們更要借助傳統文化古為今用,弘揚精華,創新發展。是語文課程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滲透的優勢所在。語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怎樣把傳統文化中的為人處世之道,自律修身之術,“潤物細無聲”的傳遞給學生,這是衡量語文教學效果的一個基本指標。本文將對中職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滲透做一簡要分析。
【關鍵詞】中職語文 教學 傳統文化 滲透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1-0052-01
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語文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諸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的“傳道”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素質教育。這也正是語文課程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滲透的優勢所在。葉圣陶指出:“教語文就是教做人,學語文就是學做人。應該使語文教育在培養社會主義新人的事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語文教師在課堂中充當重要的引領角色,學生是獲取知識的主體,教師的任務不單是讓學生從教材中獲取知識,還是教學生學做人,做好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主要橋梁。
語文課本以古今中外名著選編為主,有著豐富而深刻的思想教育的內容,學生從中不僅可以學到語言和文字知識,而且還可以提高思想認識、道德修養。課文反映的是作者的思想和內涵,其中有家國情懷、為人之道、師友之誼……語文教學是通過對文本的分析,來關注作者寫作的目的和意義。并且適時地能夠關注當下,審視自我。
一、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和作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在中華文明形成并延續發展的幾千年間從未中斷。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基,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忘本。5000多年來的文化傳承,孕育了獨特的精神標識:“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價值追求,“忠孝仁義”的傳統美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犧牲精神等,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這涵蓋著一個民族精魂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這些基因,表現在風度氣質上,表現在言談舉止上,具有中華民族的獨特性。
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國家歷屆領導人都十分重視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提高道德修養,從而構建和諧社會。在當代,我們借助傳統文化古為今用,弘揚精華,創新發展。
《大學》開篇中講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里面就提到了人的所有抱負和理想的實現,均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可見提高人文修養的重要性。
二、對中職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滲透的意義
中職院校學生來源于初中畢業生,無論是在初中階段還是在中職階段,語文教材中涉及傳統文化的篇目較少,老師在課堂上補充介紹的內容有限,學生自身又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計劃。所以,對傳統文化的了解都是一知半解,囫圇吞棗。偶有引經據典,卻也貽笑大方。比如對“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這句話的解讀,并不是要我們自私自利,這里的“為”是修行的意思,正確的釋義是:人生在世,要努力修行,要提高自己的修為。否則,上天也會懲罰他的。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學生能夠直接從網絡獲取信息。但是,因為大多數學生處于15,16歲的年紀,缺乏對信息加工、提取、判斷和吸收的處理能力,對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常感“莫名其妙”,從而影響了其對在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的塑造。這個時候,就需要老師在語文課堂上適時引導、啟發學生,把所謂的“莫名其妙”變成“妙不可言”,用內心去領悟,去感知。
再者,即使有些學生能夠很好地理解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也會因為其缺少與現實的聯系而感到模棱兩可,無法定位,缺乏理論與實際的遷移能力。
基于以上原因,中職語文教學更是擔任著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對傳統文化進行自然而然的滲透就顯得尤為重要且必要。
三、語文學科具備滲透傳統文化的水到渠成之優勢
由語文學科教學特點決定了,語文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語言文字規范的實用工具,同時也是用來承載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其實就是在強調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廣博宏大,吸收民族傳統的文化精髓。語文作為文化載體,決定了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語文。語文教師,應該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特殊功能,讓學生在祖國燦爛的文化長河中翱翔,使中華文化傳統得以光大。
四、語文課堂中對傳統文化的適時遷移
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前人思想道德價值的精華,長期對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會使他們懂得做人的道理,思想得到升華,行為得到規范。
學校教育依然是文化傳播的主渠道,所以,要傳承文化必然要在學校教學中進行,要讓學生們認識了解本民族的文化,進而認同它,發展它,傳承它。傳統文化的滲透不一定要在古文學習中進行,我校現采用的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語文(基礎模塊)教材,分為上下兩冊,其中文言篇目十分缺乏,因此在教學中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不能以文言篇目為主。
過去對傳統文化也曾存有誤區,以為傳統文化就一定是來源于文言文,其實不然。廣義的傳統文化指的是,歷史文明演變過程中形成的思想文化和觀念形態、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等。而我們關注的是傳統文化在塑造學生為人處世、接人待物、自律修身方面的作用,主要是思想、信仰、道德方面的傳承,即狹義的傳統文化。因此,即使是現代文的閱讀和學習也能很好且有效的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
如在講解課文《荷塘月色》時,當老師引導學生了解了作者是在大革命失敗,蔣介石叛變革命,致使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時,舊中國正值知識分子在苦難中所寄托的一種向往平和美好的政治思想時,就可以借機向學生擴展愛國故事。如屈原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林則徐在“虎門銷煙”事件中,抵抗西方資本主義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和民族利益的愛國情懷;錢學森、華羅庚等科學家的科學報國;還有以施一公、饒毅等人為首的率先回國的高端科學人才,摒棄國外的高職高薪紛紛回國……借此激發同學的愛國情懷。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涉及范圍也十分廣泛,要想很好地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的傳統文化,首先需要教師不斷提高傳統文化素養,以及正確理解傳統文化并能在教學中適時遷移,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參考文獻:
[1]王偉光.堅定文化自信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J].求是,2016(12)
[2]王松玉.中職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優秀傳統文化[J].教育學文,2016(3)
[3]白慧平.中職語文課堂傳統文化的滲透[J].職業技術,2018(1)
[4]黃婷.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國學經典教育現狀探微[J].文學教育,2017(12)
[5]張雯雯.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文學教育,2017(9)
作者簡介:
郭艷菲(1981.06—),女,漢族,吉林省通化市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