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偉
【摘要】《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蔽覀兩钤诳茖W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從小培養良好的科學素養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效率低的問題引起了各級領導及廣大教師的關注。因此,筆者針對怎樣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有效性這一主題來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關鍵詞】有心人;科學探究;有實效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有明確提出“科學課程要以探究為核心”??茖W課上,我看到學生們自己會動手操作,自己親自去體驗,自己經歷著一個又一個的探究活動,科學課表現出了與平常課程不同的是,學生動手機會多了。然而,學生的科學探究的情況到底如何?以探究為核心的課堂有效性怎么樣?我們許多的科學課上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課堂教學效率低的現象,這是近幾年來備受關注的問題。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會造成老師們教得辛苦,學生們學得痛苦,但最重要的問還是出在了科學老師這里。
那么作為科學老師,如何當好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領者,讓我們的學生都喜愛科學課?使科學探究更有效呢?我認為可以從“做一個有心人,綻放科學探究魅力課堂”做起。筆者就從下面幾個方面來談談自己不成熟的一點看法。
一、做關注當前存在問題的有心人
經調查研究發現,在當前小學科學探究教學中存在以下低效的現象。(1)內容不實際,探究走過場。有些時候,我們探究的內容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以至于使探究成了一種課堂教學的擺設,一點意義也沒有。(2)習慣沒有養成,課堂吵翻了天。當我們讓學生進了實驗室或者上課上到導入環節的時候,一部分學生就開始玩眼前的材料,到了讓他們活動的時候,學生們就只顧著搶材料,玩材料,根本就不聽老師講課,不去觀察實驗,不去記錄實驗現象,小組間也不去交流,導致課堂上鬧哄哄的,老師大聲叫著,學生根本就沒聽到,自顧自玩。(3)材料亂又雜,他們只顧著玩,結果什么也不知道。有些學生在探究中玩弄了一大堆材料后,根本就沒一點收獲。(4)分組不合作,只作壁上觀。學生在探究活動時一般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在小組活動中,只有個別的學生承擔了全部的探究任務,而其他同學卻成了看客。(5)動手不動腦,探究淺層次。在課堂上,老師的問題才剛提出,下面的學生就拍拍手,準備實驗了, 在實驗過程中,學生純粹就是動了下手,到底在干什么,觀察什么,學生是說不出來的。
由此可見,我們科學老師一定要做一個細心、善于發現問題的有心人,才能改變這種科學探究的低效率。
二、從探究活動設計中凸顯有心人
1.認認真真研讀教材,準確地把握教學的目標
就科學的探究目標來說,科學的探究涉及提出問題、做出猜想、制訂計劃、觀察、實驗、得出結論幾個步驟。雖然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一般是要經過提出問題→做出假說(或猜想)→收集證據→得出結論,但是小學科學教學各學期各年級的側重點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學段,教學的側重點也是不同的。
例如執教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紙的觀察”,第一個活動是引導學生觀察,培養學生細致觀察的習慣和能力,但偏偏有的老師上課一開始就明確告訴學生我們要研究紙的特點,這樣的教學就是直接告訴學生總結紙的特點;第二個活動主要是讓學生學習用測量和計算的方法去經歷觀察活動,去開拓觀察的途徑,但是就有老師非要讓學生計算出準確的數據。從這我們可以看出教師的教學目標設置是有很大問題的。
因此,作為一個有心人的科學教師,一定要在課前認真研讀教材,準確地把握科學探究的教學目標。為了實現科學課該有的教學價值,教師首先應該把握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性質,把握課程的目標;其次對小學3—6年級的科學教學要有一個整體性的認識;第三要落實研討的教材,把握好教學的目標和重點,以免教學目標偏離,從而使整個探究過程毫無意義。
2.以學生為主體,精心設計活動
小學科學年級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為此,科學教師必須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情況下,進行探究活動的精心設計,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探究過程會有動手觀察和動手實驗的活動,也會有利用大腦進行分析、對探究活動進行整理,從而總結出信息。不過大部分學生只會對動手操作實驗感興趣。對于這個現象,我在設計活動時就注意將學生的動手和動腦能力緊密結合,讓學生“想好了再做”“在做中思考”“做完后反思”,讓探究的整個過程由動腦活動來完成,進而慢慢形成一個良好的科學態度,提高科學的探究能力。如在上“測量擺的快慢”這節課時,當我提出“是什么因素影響了擺的快慢呢”這個問題時,讓學生自己動腦提出對這個問題的猜想。在制定實驗方案時,讓他們思考“要通過什么樣的實驗來驗證假設”“應該怎樣來設計改變的條件和不變的條件”等問題。在總結匯報階段,又提出:“實驗數據說明了什么問題?能不能驗證我們提出的假設”“為什么我們的數據與別的組不同?原因在哪里?”等等。
學生只要將“想好了再做”“在做中思考”“做完后反思”這個好習慣培養好,那探究活動才能真正做好。手和腦相結合使教學的目的更加明確,從而使學生的觀察更到位,那么實驗才會更有效。
這樣精心設計探究活動,準確把握教學目標,可以促進學生在科學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形成一個良好的態度,學習的意識增強了,從而也提高了學生進行科學學習的有效性。
三、在科學探究提問中展現有心人
小學科學探究中提出問題的這個教學環節很重要,它可以發展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茖W探究的起點是提出問題,而提出問題也是保護好孩子們的好奇心,激發孩子們的求知欲。一個好的問題,能夠激起學生們的探究欲望,促使他們能夠主動地、積極地去達到學習目標,使科學探究更有實效。因此,教師要探究科學提問的方法,激起學生們的探究興趣。
例如,在教學“壓縮空氣”這節課時,我準備了兩只排球,一只排球充足了氣,一只排球沒有充氣,再分別用手拍兩只排球,問題拋向學生:“為什么一只能夠彈起來,而另一只怎么就彈不起來了呢?”有的學生會答道:“可能一只排球的空氣比一只排球的空氣多。”這時老師要馬上追問:“那為什么空氣多就能彈起來呢?”這樣一追問就能夠引起學生們的思考,促使他們產生研究的興趣。
四、在探究活動延伸中再現有心人
借鑒西方科學教育的“動手做”的這個思想,根據小學科學教材中每一課都設計了一個活動,而且每個活動之間的聯系都具有循序漸進、環環相接的特點。為了使整個探究活動能有條不紊地進行,不讓探究活動流于形式,我們要加強科學的指導和引導。一是在探究活動之前,我們要在學生自己設計的探究步驟基礎上,讓學生在探究實施的過程中提出合理的要求,讓學生明確安全和要注意的事項,提醒小組成員要合理地分工。二是在探究活動結束后,組織學生在記錄本上把在探究活動所遇到的問題記下來,還有把自己的感受和收獲寫出來,然后讓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對探究問題的結論形成清楚的認識并以科學規范的語言進行概括、總結。三是注意引導知識的遷移??茖W課上完后最好有一個知識運用的拓展,這樣方便學生積累知識,培養好科學實踐能力。
我們的老師要讓學生明白,不是一堂課結束,也就宣告探究活動結束。在“保護大自然“這課中,教師最好在課前就將學生分成小組,布置并引導他們上網去找相關的環保網站,在網站里收集資料,這樣就豐富了課堂的教學內容,學生再把收集到的這些信息進行整理,再得出結論。學完了這節課之后,可以把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匯總,可以出成黑板報,或者寫成一份倡議書,把課內的研究延伸到課外。
這樣,我們科學教師才是真正做到做個有心人,改變了傳統教學由于受到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局面,把課前、課中、課后的科學探究有機地結合起來,既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在小學科學課堂的教學中,只有我們科學教師做個有心人,不斷地思考,積極探索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引導學生先提出研究的問題,設計出研究的方案,引領他們經歷探究的過程,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提供活動機會,才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產生學習欲望,從而使他們獲得體驗機會,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良好態度,并促進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讓學生在科學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探究,從而在體驗中掌握科學知識,學習科學方法,感悟探究活動的樂趣,才能彰顯出科學探究的魅力,煥發出課堂應有的活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 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S].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沈明忠. 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現狀的幾點思考[J]. 科學教學,2005(1).
[3]郭世勤. 淺談小學科學課探究活動的有效性[EB/OL]. 科學學科網,2010-07-27 .
[4]潘文明. 試論提高小學“科學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廈門第二實驗小學.
[5]馬巧鳳. 關注小學科學課探究活動的有效性[D]. 貴州省貴陽市第二實驗小學,2016.
[6]黃映霞. 淺談如何提高科學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D].企石鎮中心小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