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伯英
摘 要:培養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良好的習慣可以使學生終身受益,但是壞習慣則影響學生的未來發展,因此,對學生進行好習慣的養成教育勢在必行。開展小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活動,加強小學生道德行為的教育,對教學工作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榜樣;不斷強化
葉圣陶說過:“教育就是要養成習慣。”因此,我們要讓學生從小就通過養成教育,形成一種良好的習慣。好的習慣能使學生受益一輩子,也能使老師教育教學工作事半功倍。但是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積月累,從生活的細節入手。有些孩子在家里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小公主”式的生活,他們的依賴性、惰性較強。有些家長常年在外工作,極少陪伴孩子成長,導致孩子們出現一些不良行為習慣,例如行為魯莽、好吃懶做、自私任性等。針對這些情況,切實抓好學生的規范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一、規范行為,滋養學生德行
學生的各種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關鍵在于明確要求和規范訓練。利用班隊課把《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以及學校相關的規章制度,向學生說清楚具體事項。根據班級的特點制定班規班訓,在老師的督促下按要求實施。號召所有學生“學規范,懂做人”,把學習規范和遵守學校紀律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學生明白學習規范是通向人生之路的通行法則。
為了使規范教育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課上要不斷深入滲透,通過詩歌朗誦、小品表演、講故事等藝術形式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的具體要求形象化,這樣寓教于樂,學生更容易接受。從點滴小事做起抓好養成教育,教育學生尊敬師長,團結同學,集隊注意安全守秩序,愛護環境,不亂扔垃圾,不大聲喧嘩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些看似簡單的小事其實并不簡單,反映了每個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良好的習慣都是從生活的小事上積累而成的,因此,老師平時對學生的細節要多留意,及時糾正他們的不良表現。利用班級宣傳欄將學生遵守行為規范的前后不同表現進行比較,他們通過具體的行為辨析,就會明白遵守規范不僅是每個人的職責,還是自身發展的需要,由點到面,滋養學生的德行。
二、活動體驗,潤澤學生成長
1.以活動為重點
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第二課堂,加強活動訓練,激起學生努力拼搏的意志,潤澤學生的成長。如為了培養學生說話的表達能力和喜愛閱讀的習慣,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口語交際的形式,從教師耐心引導學生說,到學生清晰流暢地大膽說,強化日常學習中的口才培訓和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通過講故事比賽、演講比賽、辯論比賽等多種形式開展口才訓練,并且利用好班隊課的時間,開展課前詩歌朗誦、故事會等活動,促進學生讀書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2.以競賽為契機
競賽能激發學生強烈的競爭欲望,營造積極向上的競爭氛圍,順利開展行為訓練。為了檢查學生學習規范的結果,教師應對學生行為規范的考核,制訂出行為規范考核方案,將規范考核內容歸納為“尊師守紀”“勤奮好學”“文明有禮”這三個方面,每周進行一項內容考核,對考核結果優秀的學生進行表揚和獎勵。這樣學生之間便你追我趕,爭做優秀學生。
3.以榜樣作示范
榜樣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是一面鏡子,也是一面旗幟,對學生具有很大的說服力和感召力。教師可通過展示一些英雄人物的感人故事,介紹學生的優秀事跡等方法,洗滌學生心靈,給學生傳播正能量,以榜樣的作用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在“我是閱讀小明星”的活動中,每周在學生中選出積極閱讀的學生作為閱讀小明星,介紹他們的讀書經驗,使學生在活動中有榜樣引領。開展班級學習積極分子評選活動,在學習、守紀等方面表現突出的學生評為學習積極分子,并在班里的黑板報張貼他們的事跡,這種示范作用像一面鏡子,使學生經常對照檢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三、不斷強化,引導學生自律
小學生的道德意志不夠堅定,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因此,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個艱巨的過程,必須堅持不懈,不斷強化。通過長期的教育,學生就能逐漸熟悉校紀班規,并且自覺遵守。如監督學生課前擺放好學習用品,并養成這種好習慣,老師要先說清楚要求,每節課下課后學生要收拾好學習用品,準備好下節課的學習資料并擺放整齊,才能出去自由活動。剛開始時,可能有些學生不習慣,總是忘記。為了改變這種現象,老師在下課后就要及時提醒學生準備學習用品,經過反復實踐,就能形成一種自然習慣,學生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能力也會相應提高。
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必須從小培養,從細微處著手,使學生先成人,后成才。只要我們樹立“以人為本,以德為先”的教育理念,切切實實為學生服務,就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孫云曉.杰出青年的童年與教育[M].江蘇教育出版社,l997.
[2]孫云曉.習慣決定孩子命運[M].新世紀出版社,2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