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愛俠
摘要:目前,“學講方式”作為數學教學的新模式引發了教育者們的廣泛關注,它旨在通過學生自主探究數學法則或定理,直接體驗知識,從而能夠理解運用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學講方式下數學教學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學生能夠“學進去,講出來”,與新時期新課改的理念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然而在具體的實施過程當中,卻存在著教學模式僵化、學講方式應用不當和學生學習興趣較低等問題,從目前小學學講方式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入手,就如何提高學講方式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作用提出一些具體措施。
關鍵詞:學講方式;小學數學;教學實效
當下隨著學講方式在教育教學改革中出現的次數逐漸增多,小學數學教學策略和側重點也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尤其是讓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加以利用能夠進一步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課堂教學更加成功。筆者認為,教師一定要充分發揮學講方式的優越性,認真總結課堂實踐中的經驗,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特點,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更有“學生味”。
一、學講方式下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小學數學教師的學講方式運用不合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一是數學在現實教學中忽視了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并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二是教師過于注重課堂中學講方式的運用。教師們絞盡腦汁想要利用學講方式給自己的教學“錦上添花”,或是為了響應新課改的號召,在課上完全流于形式,不注重內容的講解。或是教師為了省事,一節課被學講方式“牽著走”,用學生講代替一切,學生整堂課下來只顧著講問題,反而忽視了數學知識的學習。殊不知自己的教學對象是小學生,接受程度較低,教師在課堂上又想把自己知道的所有內容教給學生,但是學生根本不能完全吸收,在這種情形下反而是本末倒置了。數學學科本身具有的抽象性特點難免給學生一種學習枯燥乏味的感覺,若教師運用學講方式上課不能深入淺出,過于注重形式化,很容易導致學生一上數學課就不自覺走神,不能充分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對學習失去興趣。這樣的學講方式是不合理的,不符合真正學講方式“以學生為主導”的要求,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學講方式的具體對策
學講方式對數學教學有著如此重要的作用,教師自然應該充分發揮其作用。然而在具體實踐過程中總是陷入困境之中,為加深學講方式與數學教學的結合,提出以下幾條具體措施。
1.巧設數學問題
巧設問題是運用學講方式的第一步,小學數學教師巧設問題,不僅可以幫助小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而且可以幫助小學生進行創新,小學生只有這樣才會激發出強烈的求知欲,才會積極去學習相關知識,這樣的學習對他將會更有意義。應該如何設置問題,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借助生活的情境來巧設問題,進而掌握相關數學知識。
值得注意的是問題一定要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身心發展水平,而且問題一定要真實,不能太過虛假,給學生講授數學就是為了能夠在生活中得到很好的運用,因此,小學教師應注意二者之間的關系。比如在講授“元、角、分”時,可以讓學生模擬小小商店的收銀員和顧客,將商品標注價格,若一塊橡皮1元,買4個,總共花幾元等等,這樣可以使學生充分參與到小學數學教學中。
2.開設小組學習
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法非常符合學講方式的理念,小組合作學習法運用在教學中是很有必要的。小組合作學習法就是在小學數學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通過小組合作的交流學習與配合,進而達成學習目標。比如在講授“三位數乘兩位數”時,可以以小組合作學習法進行學習,比比看哪組算得更快,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共同合作的意向,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與他人合作與分享,而且也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在分組時一方面要保證小組人數,每個小組都在4-6人,這個是最佳的選擇;另一方面要按照學生的能力水平合理安排小組組員,既不能夠把學習能力強的學生都安排在一組,也不可以把學生學習能力弱的放在一組,要確保小組組員中既有優生,也有中等生,也有成績稍差的學生,這有利于學生的分工合理。
3.優化評價機制
在每節數學課上完以后,如果教師可以根據學講方式在課堂中的應用進行及時的評價,那么教學效果將大大提高。比如講授“多邊形的面積”時,在學講方式下,每個小組合作學習展示了自己小組的討論結果,或者自己經過思考得出答案之后,教師要及時給予點評,這種科學合理的評價,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且可以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在評價中既包括教師評價,也包括學生互評,一定要注意評價的真實性,值得注意的是對學困生也要給予鼓勵。通過這樣的評價,學講方式才可以更好地運用于小學數學課之中。
總之,要發揮學講方式在數學課堂中的運用,將課堂與學生分裂開來是不合理、不現實的。只有將其靈活運用于數學課堂,與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相結合才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