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
摘要:在小學階段的課程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對推進教學進度起著很大的作用。但從目前的課堂教學情況來看,師生間的有效教學互動還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從小學階段的語文課程教學情況出發,探究提升師生間的有效互動的方法及策略,為進一步推進新課程改革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教育;語文教學;師生互動
一、語文教學中促進師生間有效互動的意義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普遍偏小,上課期間能夠集中注意力的時間較短,這就需要任課教師在設計課程的時候豐富教學形式、拓寬教學手段,讓語文教學高效進行。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任課教師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有效的互動學習已經成為當前語文課程改革的主旋律,在這種教學觀念的引導下,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已經成為一線語文教師所追求的理想化教學模式。
從目前的教學情況來看,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依舊占領高地,語文課堂上的師生互動仍舊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的互動處于對教師觀點的依附階段,再加上任課教師對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活動把握不夠準確,造成學生并沒有真正參與到課堂互動中來,而只是借課堂互動的形式淺薄地了解一些課程知識,并沒有引發個人思考,繼而形成一種“偽互動”。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必須對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加以引導和規范,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自主思考并敢于發言,讓師生互動真正落到實處。
二、語文教學中促進師生間有效互動的策略
(一)設計課堂問題,為學生創造互動主題
常言道:“問題是思維的導火索。”只有學生對所學內容心生疑惑才能提出自己對該主題的疑問,繼而成為交流互動的主題問題。如果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沒有能夠引發討論的問題,那他們在課堂教學中將沒有表達的內容,師生互動也會成為一張“空頭支票”。在課程改革的大環境下,小學階段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但由于學生年齡偏小、知識儲備有限,常常無法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甚至是沒有問題可以提,這就需要任課教師根據教材要求合理設計課堂問題,為學生創造互動主題。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的《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很多學生在閱讀課文后僅僅是對圓明園的遭遇表示惋惜,但實際上這一課的教學目標不局限于此,而是要通過圓明園從輝煌到覆滅的過程教育學生勿忘國恥,努力學習讓祖國變得更加強大,進而有能力抵御外來侵略者,保護祖國燦爛輝煌的文化寶藏。但如果只靠閱讀和講解是很難達到這一教學目標的,這時就需要任課教師設置一個課堂問題,如“這篇課文的主題是‘圓明園的毀滅但是對于它的毀滅過程的講解又十分簡略,卻用大量的篇幅描寫圓明園昔日的輝煌,這是什么原因?”當聽到教師拋出的這一問題時,學生會馬上集中注意力,認真思考問題原因,并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從而在師生有效的互動中感受到我國失去了如此輝煌的園林是多大的損失,進而引發對民族尊嚴問題的思考。
(二)模擬課程情境,營造有效互動的氛圍
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偏小,所以其學習行為受環境影響較大,當外部環境對他們進行推動時,他們就能夠積極有效地進行學習,如果完全依靠學生自覺學習是很難調動其學習積極性的,知識掌握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小學階段的語文教材仍有部分教學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距離較遠,很難引發學生共鳴,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可以模擬課程情境,讓學生如同身臨其境地走進課程學習的殿堂,以此更好地促進師生間的有效互動。
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時,很多學生從未去過圓明園,對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歷史也不夠了解,進而使師生互動很難有效開展。在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圓明園往日輝煌的景象和被侵略者破壞后的殘敗之景連接在一起,讓學生在觀看過程中進行對比,在強烈的反差中學生定會產生很多感觸,互相交流看法,并向任課教師表達自己的觀點,通過一個濃濃的情感場景的設置,讓課堂互動更有氛圍。
(三)鼓勵提出質疑,讓師生互動更有深度
在學生提出問題的基礎上,如果進一步拓寬學生的思維深度就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出質疑,提出疑問僅能證明學生在思考,只有敢于質疑才能讓師生互動更有深度。
在《圓明園的毀滅》一課即將結束時,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提出質疑,例如有的同學提出課文第一自然段說圓明園的毀滅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但實際上圓明園僅僅是世界文化史上很小的一部分,用“不可估量”是否合適?針對這一問題任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互相交流,將小組意見匯總后由師生共同點評,通過提出質疑—探討問題—解決質疑的方式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并在勇于挑戰質疑的過程中讓師生互動更有深度,讓語文教學高效進行。
綜上所述,師生間的有效互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在課程改革的大環境下,任課教師要使用豐富的教學手段提升課堂教學水平,使師生互動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