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數學學習中,教師一直將教學效率視為重要內容。本文將從高中數學課內作業有效布置、落實情況展開研究,希望能夠為數學有效性教學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高中數學;課內作業;有效布置;落實措施
本文將從數學教學有效性出發,從作業布置、作業落實兩個層次進行闡述,從而保證數學教學在高效課內作業布置和落實下,實現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把握。
一、 高中數學課內作業如何進行布置
(一) 提升課內作業布置的目的性、探究性
課內作業布置的目的性:根據教學目標設計作業,幫助學生對知識點真正把握。探究性:注重思維實踐活動。通過知識點間聯系,幫助學生獨立思考,獲得對知識的深刻理解。
(二) 從學生學習情況、教師與學生想法的融合出發進行作業的布置
1. 了解學生學習情況
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情況進行準確的把握,從學生學習情況出發,難易程度要采取適中的原則,進行課內作業的設計,對新學的知識進行鞏固,提高教學效率。
2. 實現教師與學生想法的融合
高中學生認知能力,已經處于成熟階段,在新課程標準要求下,數學知識要求越來越高,作業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學生提出的意見,并對那些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實施,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 對高中數學課內作業進行分層設計和布置
基于以上分析,教師設計和布置作業要體現層次。每天作業分為課前預習作業、課堂練習作業、課后鞏固作業、每周周練習。
1. 課前預習作業設計要能與實際生活有關,又能激發學生對課堂知識探索的積極性。這類作業只要3~4個問題,上完課后自己能解決。如學習橢圓時,讓學生收集日常生活中橢圓形狀的事物,聯系圓的定義,橢圓如何定義呢?圓有方程,橢圓方程是什么樣?圓的幾何性質可以通過方程來研究,橢圓有哪些性質,如何通過方程來研究幾何性質?
2. 課堂練習一般是一個典型例題配1~2個變式訓練。
3. 課后鞏固知識的作業就要分基礎題、中檔題、提高題。
4. 每周末的周練,選擇題1~9、填空題13、14、解答題17~19為基礎題;10、11、15、20、21為中檔題;12、16、22題為壓軸題。每周易錯題,知識掌握不好的題,都會在下一周甚至連續幾周內重復出現,以此加深學生對知識理解和掌握。對高三數學成績135分以上同學,還要給他們“加餐”。在2017~2018學年高三復習中,省檢過后出了30份選填題(學生易錯,易混淆題)和15份基礎解答題(三角函數與解三角形、數列、立幾、選做題),15份中檔解答題(圓錐曲線、函數與導數)。對于高三數學在135以上學生,針對壓軸題給予特別輔導,即歷年高考壓軸題函數與導數、圓錐曲線。學生做完后教師批改,相互交流想法,學生訂正,師生共同總結。
二、 高中數學課內作業的落實措施
作業是高中數學教學重要內容,改作業是考驗教師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師每天主要工作之一。落實作業的措施有哪些?
(一) 高中數學作業批改方式
1. 不論是高一學生還是高二、高三學生,教師批改作業主要采取“統一收齊,統一批改”的形式進行,教師能夠對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進行全面的了解,從而幫助教師更有針對性地評講作業,提高課堂效率。
2. 對于簡單作業如一些計算題可以采用分組批改即用小組的方式進行,能夠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最終幫助他們有效地掌握數學知識。如果作業是證明題或者難題,例如立體幾何,圓錐曲線,導數證明等,方法不唯一,小組批改就會碰到很多問題,這類作業最好由教師批改。
如何實行小組批改?我將本班學生進行分組,每個組要采取不同的水平進行劃分,每組可分5到6人,組內成員要有優秀、良好、落后不同層次的學生,每個組選取一名成績優異的組長,實行組長批改是學生進行自我完善的重要過程,教師在簡單的課內作業的批改中,可以放手讓小組長對本組同學作業進行批改。首先教師先對各小組長的作業進行批改、集中講解,并對學生可能存在的問題與小組長們討論,各小組長對學生存在的典型錯誤做到心中有數,然后讓各小組長批改本組成員作業,對做錯的題目給予分析和講解。小組長及時把同組成員存在的問題以及小組長也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前匯總給教師。教師第二天只要利用課堂3~5分鐘就可以解決,這樣既充分利用課后時間,又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學生參與度,也培養學生互相合作,共同進步。
3. 對于書面作業,可以同桌之間互相檢查、批改。
4. 由于學生個體差異不同,學習能力不同,以及數學學科特點不同,所以非常有必要采用當面批改的方式,能夠幫助每一個學生掌握好知識。
(二) 提升高中數學作業批改作業的針對性,重視二次批改
對于高中數學課內作業二次批改,我是采取兩種形式。
第一種是以教師為主體,教師批改兩次。首先由教師全批全改,在批改完作業后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并分析查找學生出錯的原因,第二天課堂講解更具有針對性。講解之后,學生把訂正作業再交上來讓老師批改。教師通過第二次批改學生訂正作業,更好了解學生掌握情況,對還沒理解透徹的學生進行面批,有利于讓每位學生都能掌握理解知識。
第二種批改是以學生為主體,第一次學生批改第二次教師批改。首先教師對知識進行講解與分析,讓學生們互相批改并簽名,學生在批改其他同學作業的過程中,了解到其他同學的犯錯原因,并吸取錯誤經驗,指導自己能夠有效地完成作業。當然對于作業的批改,并不能以學生的批改為主,教師可以在課程完成之后,將學生的作業進行回收,進行細致的檢查和批改,分析學生錯誤問題的原因。通過二次批改,教師不僅能夠對這份作業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更好地掌握,也能夠對批改這份作業的學生學習態度和學習情況進行更好了解。第二天教師在課堂上針對學生問題及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進行簡單分析。學生也能夠根據教師和同學的批改,深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就原因進行分析,從而實現有效的解決。
三、 總結
數學課內分層作業需要教師花心思設計和布置、設計的時候一定要進行仔細考量,課內作業落實有效性,是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注重學生每個學習環節的質量,方能實現高中數學課內作業的有效性。在2018年高考中,不論是數學薄弱學生,還是中等學生,甚至優生都發揮穩定,突破自己平時水平,平均分為128分,最高146分,有5位同學高考數學成績在140以上。優異成績背后與分層布置作業和有效落實作業密不可分。
參考文獻:
[1]夏遠志.課內課外有機結合,提升數學作業的實效性[J].未來英才,2015(5):151.
[2]段瑤恒.高中數學如何應用作業[J].未來英才,2017(1):276.
作者簡介:
吳麗娜,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市長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