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培養符號意識是數學學習的重要內容。教師要引導學生經歷數學符號的抽象過程,發展學生的數學符號意識,使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符號進行表達。文章從及時歸納、合理拓展、有效應用和適時推廣四個方面,交流和分享筆者培養學生符號意識、發展數學素養的策略。
關鍵詞:數學學習;符號意識;數學抽象;數學思維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40-0011-02
引 言
培養符號意識是數學學習的重要內容。《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是這樣描述的:“符號意識主要是指能夠理解并且運用符號表示數、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1]”數學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經歷數學符號的抽象過程,重在對數學符號的理解,學會運用數學符號進行表達。筆者結合日常教學實踐,與眾位同人探討如何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符號意識,發展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一、及時歸納,體會符號的抽象
數學抽象包括兩種層次的抽象:第一種抽象,是從數量中進行抽象,是數的抽象;第二種抽象,是從具體的數中抽象出符號,用符號來表示數,是符號的抽象。符號的抽象,重在幫助學生體會抽象數學符號的過程,讓學生感受數學符號的抽象步驟,積累數學學習的經驗,并及時歸納,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體會數學學習的魅力。
例如,教師重點讓學生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含義,從數出長方體中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的個數來求長方體的體積數,重點發現長方體的體積與小正方體個數間的關系,探究長方體的體積與長、寬、高之間的關系。通過具體、多次的學具操作,學生深入探究,發現規律,并進行推理,歸納出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在此基礎上,教師有意識地讓學生用字母來表示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使學生在符號抽象過程中,體驗數學符號的抽象,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學符號意識。
二、合理拓展,體驗符號的概括
在數學學習中,教師通過數學探究活動,讓學生經歷數學抽象的過程,感受數學抽象符號,嘗試用數學符號進行表達,幫助學生結合所學的問題情境來理解數學符號的含義,增強學生的數學符號表述意識,突顯數學符號表達的重要作用,使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進一步體驗數學符號的概括作用。
例如,教師從“擺正方形”的活動中開展 “用字母表示數”的學習。先讓學生用4根小棒擺出一個正方形,并用算式表示所需小棒的根數“1×4”。在此基礎上,提問:擺2個這樣的正方形,需要用幾根小棒?學生通過思考,交流:2×4。師:這樣擺,擺3個正方形,要用幾根小棒?生1:3×4。師:擺4個正方形、5個正方形呢?生2:4×4,5×4。師:假設擺許多這樣的正方形,又需要多少根小棒呢?生3:可以用一個字母表示正方形的個數,如用a表示正方形的個數,那么,小棒的根數就是a×4根。師:這里的a×4可以表示什么?生4:a×4表示小棒的總根數。生5:a×4表示小棒的總根數是正方形個數的4倍。
師:是啊,a×4不僅可以表示小棒的根數,還可以表示小棒根數與正方形個數間的關系。這就是用字母表示數的概括性及其獨特魅力。
……
教師通過“求擺正方形的小棒根數”的活動,既讓學生發現“小棒的總根數”與“正方形的個數”之間的數量關系:小棒的總根數=正方形的個數×4,又讓學生體驗到用字母表示數的概括性。通過學生的大膽猜測、嘗試,他們在用字母表示數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感性認知和經驗,拓展了對用字母表示數的含義的認識,體驗了數學符號的概括性和一般性。
三、有效應用,感受符號的簡潔
華羅庚先生說過:“數學符號可以用來進行運算和推理。”“數學是一門抽象的科學,用符號具有重要的應用性和簡潔性。”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讓學生一步步地感受和體驗數學符號的簡潔作用,是教師進行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有利于學生符號意識的培養。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數學“涉及一些規律變化的練習”時,教師可以用數學符號超越具體的數學對象,從形式進行推理和運算。
被除數和除數不為0時,被除數擴大3倍,除數縮小3倍,商會發什么樣的變化?
對于這類習題,大多數教師在教學時喜歡用具體的數來代入,讓學生發現其變化,但以典型實例代替一般情況,并不符合數學學習的規律。教師可以利用數學字母和符號進行如下表達與推理。
變化前:a÷b=a/b? (b不為0)
變化后:(a×3)÷(b÷3)=a×3÷b×3=a/b×3×3=a/b×9? (b不為0)
再如,學習過“商不變的規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字母和符號表示規律的推理過程。
變化前:a÷b=a/b (b不為0)
變化后:(a×c)÷(b×c)=a×c÷b÷c=a/b×c÷c=a/b
(a÷c)÷(b÷c)=a÷c÷b×c=a/b÷c×c=a/b (b和c不為0)
通過用數學字母和符號進行推理、運算,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符號的有效應用,經歷有效歸納和演繹推理的過程,不斷在應用中培養學生的符號意識。
四、適時推廣,形成符號的意識
數學符號是數學表述的重要形式,是數學思維的外在形式。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認識數學符號,學會應用和使用數學符號,就是讓學生嘗試進行數學表述。教師要適時推廣數學符號,使學生在數學公式表達、數學規律發現、數學運算中,不斷嘗試運用數學符號,適時進行交流、表達、推理,不斷形成數學符號意識,進一步感受數學的抽象性,在數學應用過程中,體驗數學的嚴謹和應用的廣泛。
例如,教學“運算律”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所學的運算定律和發現的規律用字母表示出來,如表1所示。
再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具體圖形,將平面圖形相關周長和面積公式進行有序列表(見表2),利用字母表示進行整理和復習,形成復習條理脈絡。
合理利用數學符號,學生可進一步理解數學知識,形成相應的數學技能,織成知識網絡,建構良好的數學認知結構。
結 語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具體的學習內容和實際問題,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親歷數學符號的抽象過程。長期堅持這樣的活動,學生的數學符號意識就能不斷得到加強,數學符號應用能力就會逐步得到提高,數學學習經驗就會在日常學習中不斷積累和豐富,數學思維素養就會得到內化。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張超(1981.11—),男,江蘇連云港人,連云港市臨海路小學教務處主任,曾獲“連云區優秀教育園丁”“連云區教學先進個人”“連云區優秀輔導員”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