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守勇
摘 要:數學不僅是學生在小學階段學習的重點學科,更是小學生未來進行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與重要工具,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并激發他們探究問題的主動性,讓數學除了作為現階段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外,還能成為學生的興趣所在,成為研究與實踐過程中的重中之重。以在小學數學的實際教學中如何滲透數學文化為探究的根本,根據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和實施措施提出相應方案。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文化;滲透;教學對策
小學數學作為基礎數學學科,對學生后進階段的學習有重要影響。隨著小學數學后續的學習,數學問題難度的增大,學生沒有良好的解題成就感,會產生厭學情緒,進而出現了相當一部分對數學失去信心的學生,從而使數學教育的普及成為非常困難的問題,由于這個問題不能得到長期有效的解決,對正在發展的學生的學習效率的提高和學習習慣的養成有著很大影響,因此,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以及改變其思維方式,進行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文化的有效滲透是非常重要的。
一、小學數學教學的現狀
根據以往的授課方式和課堂模式,我們發現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把授課的重心放在如何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層面上,而忽略了引導學生認識數學文化的重要性。在現有的授課方式中,教師往往將知識填鴨式地教給學生就認為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只需要學會對應知識的題目的解法就可以了,卻對數學悠久的歷史文化一無所知。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將自己的主觀思維作為中心代替了學生的客觀思考,從而忽略了對學生對于數學文化具有濃厚興趣的培養,然而在真正的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要學會如何解決問題,更要學會了解數學文化。站在小學數學的角度,如何讓學生了解數學文化是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點,讓學生能夠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和了解的數學文化進行有效的融合,進而來解決小學數學中的問題是本文探析的重點,小學教育也應當根據受教育者現階段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其年齡特征,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能夠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使數學文化滲透的有效方法。
二、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有效途徑
1.以數學文化為導向推進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包含著知識內容跟文化滲透。小學數學老師應當以小學數學教材為基礎,以學生的學習心理跟學習狀況為方向進行深入的指導與教育。通過生動有趣的數學文化素材,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核心素養。例如,在進行方程的講解時,小學數學老師可以根據雞兔同籠的相關的故事背景以及文化對同學講述,通過PPT以及視頻的形式來介紹題目創造的背景以及相關的趣事,激發學生的課堂興趣性,并針對雞兔同籠問題中的難點進行有效的結合和講解。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雞兔同籠題目的理解,提高學生學習方程知識的積極性。
2.推動數學文化于教學實際中
從小學生的實際教學出發,聯系實際,營造學習氛圍,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的思維形象感十分好,從他們的實際出發可以考慮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發展,給他們傳授較多的經驗和知識,富有情趣,為數學理論性知識的學習和認知搭建一個堅實的“地基”。比如:
計算1到100數字相加的和
師:在今天的數學課上我們做一個加法題,這個數學題就是從1加到100(將題書寫在黑板上),我們同學們都來算算,看看結果是多少。(開始計算)
師:在剛才的計算過程中,同學們感覺有什么特別的嗎?(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寫出答案)
師:那么算那么長時間的同學,大家知道老師為什么能夠算那么快嗎?(教師開始講述數學家高斯小時候的故事,教會學生進行快速運算)
從實際出發這樣設計數學問題可以做到:(1)對于學生:激發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積極尋找數學問題的答案,有充足的思維空間,鍛煉小學生獨立思考的思維能力和流暢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結合實際聯系生活、聯系自己;(2)對于教師:合理的數學文化的設計促進教學水平和教學效率的提高,小學生和教師的互動就會更多,課堂氣氛被有效地帶動起來,同時好的數學問題的設計不僅可以讓學生發現自己身上的不足,也可以使教師發現自己教學方面的劣勢,及時改正和完善;(3)對雙方:好的數學文化的設計可以使老師和學生始終有一個良好的師生關系,不斷互相鼓勵、互相進步、相互促進,保持良好的課上和課下的互動,進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
數學作為小學學習的主要學科,其數學能力的有效培養是必不可少的,數學教學的課堂是其數學能力有效培養的主戰場,小學數學老師在數學教學中應當立足于數學文化,通過數學文化的融合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能力,利用生動有趣的數學文化對學生的數學興趣進行引導。因此在以后的數學教學過程中,小學數學老師應該從這些方面著手,多管齊下,讓小學生的數學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知識靈活應用能力以及優秀的解題能力,促進小學生的多方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林艷清.淺議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策略[J].吉林教育,2016(33):123.
[2]周義元.互聯網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6(15):177.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