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菡紫
摘 要:當前小學美術課程改革中強調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教師對教學方法加以創新,結合經驗,探討微信公眾號對美術核心素養培養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小學美術;核心素養;微信公眾號
中國美術教育課程改革已經步入“素養時期”,這不僅要求國家在課程標準上有所調整,更要求從事一線教育工作的美術老師轉變教學理念,調整教學方案,為小學美術核心素養的落實尋找可行的方法。當下微信已經成為大多數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微信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也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思路。本文將結合筆者的多年教學經驗,淺談如何利用微信公眾號提高小學美術的核心素養。
一、小學美術的核心素養
何為素養?素養指個體在先天基礎上,通過后天的環境影響和教育訓練而形成的順利從事某種活動的基本品質或基礎條件。核心素養是從素養中提煉出的關鍵性要素。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可以概括為: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態度、創想能力和文化理解。兒童時期則是獲得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期,因此,核心素養的培養必須從兒童抓起。
傳統的美術教學中重視學生“雙基”,即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師教學方式多為“填鴨式”,期待學生能夠盡可能地掌握知識和技能。但是只有知識和技能轉換成學生的核心素養才能對學生真正有用。“雙基”如何轉換成核心素養呢?(1)采用“思辨”方法學習知識和技能。思辨不是單純地接受,而是主動地學習。在這個過程中,觀察、思考、想象、辨析和批判等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它們本身就是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學科核心素養對知識與技能是具有選擇性的,因為并非所有的知識與技能都能成為素養的要素。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理論一定要與實踐結合。沒有與情景、生活以及需要解決的問題相結合的知識和技能都是沒有生命力的,最終都會被遺忘。(2)知識與技能的合理有效的利用,“學以致用”。知識技能只有使用了才有可能轉變成素養。
二、合理利用微信公眾號,培養美術核心素養
近年來,微信的快速發展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也為小學美術老師的教學帶來了創新,比如“微課”在課堂上的應用。微信公眾號也開始被越來越多的美術老師接受和利用。但因微信公眾號眾多,合理利用至關重要,筆者結合自己的使用經驗,淺談如何使用好微信公眾號培養核心素養:
(一)利用公眾號延伸課堂教學內容
課堂教學受制于時間、場地、設備以及學生狀態等因素,效果常受到限制,很多知識學生無法深刻理解。微信公眾號上圖文并茂,有聲音和視頻,教師可以把課堂上沒有講解透徹的東西或者沒有講解的東西放在公眾號上讓學生課后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我給學生上“車”這一課的時候,雖然用了很多汽車的模型給學生講解,但是因汽車結構復雜,我本人對汽車了解也少,無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給學生聽,后來我在微信上找到一段關于汽車的科普視頻,淺顯易懂,然后轉發到我班的公眾號上,同學們看了之后很快就提高了對汽車的認識,也提高了他們的“圖像識讀”的素養。
(二)利用公眾號提高學生審美態度
美術課程教學效果主要看學生作品。傳統課堂上老師通常只能選擇幾個學生的作業進行點評,而且這種點評多是單方的,學生受益有限。而使用了微信公眾號后,學生把自己作品上傳到平臺上,這樣不僅老師可以點評,學生也可以互相點評,而且點評時間不局限在課堂。老師還可以把優秀作品放到平臺上供學生學習。學生通過大量學習和積極參與,學習主動性提高了很多,學習效果也明顯提高,促進了審美態度等核心素養的培養。
(三)利用公眾號提高學生主動學習能力
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是老師教、學生聽。教學效果與老師對內容理解深度、表達的易懂性和學生的狀態等密切相關。而利用微信公眾號等數字媒介,則可以讓學生主動參與進來。比如,在給學生講國畫課時,因為我是油畫專業出身,對國畫理解也不夠深入,我自己上課前查閱了大量關于國畫的知識,同時也讓學生通過搜索“國畫”等公眾號自學國畫知識,欣賞優秀國畫作品。結果上課效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學生參與積極性很高,絕大多數學生都可以很好地參與到課堂中來,開小差現象明顯減少,個別學生對國畫的理解甚至超過了我。學生主動學習提高了我講課的效率,也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等核心素養。
微信公眾號類型眾多,有的公眾號是以營利為目的,而有的則是公益的,良莠不齊。因此在利用公眾號時,美術老師和家長們應該加強指導,篩選出高質量的公眾號供學生學習。
總之,小學美術核心素養要求越來越高,美術學科以核心素養為本的少兒美術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和效果評價如何規劃和設計,是每一個小學美術老師必須面對的問題。微信給小學美術老師教學帶來了改變,教師需要善加利用。
參考文獻:
[1]尹少淳.基于核心素養的美術教學:對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尹少淳教授的訪談[J].中國中小學美術,2016(1).
[2]黃凌.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J].吉林教育,2017(38):88.
[3]楊娟娟.基于“核心素養”,提高小學美術教學實效[J].新課程,2017(9):10.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