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榮鋒
摘 要: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于酸堿鹽物質的學習一直都是重點也是難點。因此,這就要求化學教師在酸堿鹽知識講解時,注重引導學生對知識加以深刻理解。幫助學生將抽象的化學知識進一步具體化、生活化,使學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展開聯想,增強學生對化學反應方程式的學習理解,進而提高初中化學酸堿鹽知識部分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化學;酸堿鹽教學;策略研究
化學作為注重實踐和觀察的自然科學,同大眾的日常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學生初步接觸化學知識,對于這一新的學科系統沒有完整的認知,學習的過程中會出現不知教師所云的狀況。因此,學生普遍反映學習化學比較吃力,尤其是學習酸堿鹽的知識部分,好像在“聽天書”。教師在酸堿鹽教學中會遇到教師對教學重點把握不清、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缺少相關的實驗強化等問題。
一、初中化學酸堿鹽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對教學中重點把握不準
因為化學教材會隨著時間的變化不斷改版,相對應的教學重點發生變化,經驗欠缺的教師往往會忽視學生對原子、離子、化合價等前瞻性知識的理解,致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頭緒難以理清,對酸堿鹽知識的重點區分不明確,極易造成混淆。學生往往只是理解問題的表面知識,并不明白各物質間的轉化和關聯,以及不同反應條件、溫度等特點思路滯塞,使得學生難以理解知識的根本。
(二)未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化學中的酸堿鹽內容與大家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關聯,各種看似神秘的化學反應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旦使課堂教學脫離生活實際,那么相應的化學知識便會轉變為枯燥的記憶內容,難以吸引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學生失去了學習化學的動力源泉,相關的課堂知識也失去生命力,化學教師的教學效果也會隨之黯然失色。
(三)學生缺乏足夠實驗鞏固理解
現實中學生真正理解化學反應,需要借助實驗現象強化實際感知。然而,初中化學的酸堿鹽教學過程中很容易忽視實驗教學的重要成果。學生沒有親自實驗通過觀察了解問題的機會,只根據教師的講解,很難將酸堿鹽知識分析透徹。因為缺乏明顯的實驗現象會對學生產生強烈的視覺刺激,學生對酸堿鹽反應沒有最為直觀的感覺,極易造成知識點的混淆。
二、解決酸堿鹽教學問題的有效策略
(一)總結知識特性,把握教學重點
學生想要弄懂酸堿鹽物質的相關特性,必然需要教師指導理解教材知識內容。教師需要分析教學知識重點,而后對各物質特性進行總結,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明確學生學習酸堿鹽知識的目標,引導學生掌握酸堿鹽的知識要點。
教師要對酸性、堿性物質跟金屬、金屬氧化物的反應加以總結,分析酸堿中和反應過程中物質的變化實質,對重點的知識進行標記,這樣會便于學生記憶。但是考試會針對特殊物質入手的,要告知學生引起重視。存在的特殊反應需要學生進行單獨記憶,以此教學方法來確保學生真正掌握酸堿鹽知識要點。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更加明確知識結構,更能理解相關知識的遷移應用。此外,酸性和堿性物質的異同點要講解明白,便于學生理解。教師以探究教材為基礎,指導學生細化酸堿鹽的相關知識點,幫助學生掌握細節重點,充分掌握酸堿鹽知識。
(二)改變教學方式,吸引學生興趣
教師應當以學生為教學根本,提高授課的內容質量,借助風趣幽默的教學內容來吸引學生。例如,將酸堿鹽的知識同學生實際生活結合在一起,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可以將看似繁瑣的化學反應理解得更為透徹。其中像生活中常見的堿有蘇打、小蘇打,介紹這些物質的主要用途,以及日?,F象的化學原理。
綜合實際的反應,使之成為教學資源,同時便于學生親自操作并觀察現象。教師為學生介紹酸堿鹽知識在化工、軍事及工農業發展中的廣泛使用,以此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碳酸鈉在生產日用品、洗滌劑、玻璃制造等工作中的廣泛用途。侯德榜的聯合制堿法作為擴充知識等。指導學生巧妙去除水垢、清除鐵銹的化學原理,鼓勵學生利用酸堿鹽知識特點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深入了解相關化學問題。
(三)提高實驗地位,了解化學特性
教師借助實驗,幫助學生更為真實地感受酸堿鹽的相關特性。為學生構建便于自己理解酸堿鹽知識的整體框架,使得學生在整體的認知中提高對酸堿鹽知識的理解,幫助其提高酸堿鹽學習的效果。教師需要提高實驗課程的重視程度,使之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強化對酸堿鹽相關反應原理的理解。
例如,教師在為學生展示酸堿中和反應時,需要為學生傳授實驗基本技巧和詳細操作流程,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注意檢驗pH的關鍵操作要求,并要求學生特別注意實驗的安全操作。同時教師在實驗課可引入相對有趣的實驗,以及特別的實驗方法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教師在進行酸堿鹽的化學知識教學過程中,需要把握相關教學重點,運用生活化內容吸引學生興趣,加深學生對實驗的了解,提升學生對酸堿鹽知識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莊見禮.初中化學酸堿鹽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策略探討[J].中國高新區,2018(8):102.
[2]杭艷.對初中化學酸堿鹽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及策略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8(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