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琰
摘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職機電類專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也是機電專業高職教育的特色和亮點。然而,這項改革在實施過程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本文圍繞“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含義、面臨的問題、發展原則和有效途徑五個方向進行闡述,為高職機電類專業“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思考。
關鍵詞: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F0-4;6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6-0205-02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我國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重大舉措,它的實施已經提升到了國家戰略的層面,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2018年8月,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出臺的《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深化全日制職業院校辦學體制改革,推進職業院校與企業、行業、園區聯合。選取技術性、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全面推行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推動學校招生和企業招工相銜接,明確學生學徒‘雙重身份,強化學校和企業‘雙主體實施。推動校企合作共建專業、共編教材、共設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及聯合搭建實踐平臺,推行面向企業真實生產環境的任務式培養模式,開展學校與企業、專業與企業、班級與企業等多層次合作辦學。”職業教育要實現“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需要國家、學校、企業三方加強合作,共同努力,推進職業教育體制改革。
一、“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含義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也在不斷地更新迭代,時至今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成為了主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通過國家和地方政府在政策及財政上的支持和鼓勵,讓“產”和“教”在技術、信息、人才等方面的充分融合,發揮校企雙方的優勢,共同培養具有專業技能與工匠精神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人才,進一步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該人才培養模式實施的關鍵在于推進政府、學校、企業三方共同合作、協同發展,以經濟產業優化升級為立足點,以技術轉移和共同開發為主要載體,建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長效保障機制。
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面臨的問題
1.相關法律、政策措施不到位:目前,我國關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規不完善,黨的十九大報告和政府頒布的文件中雖然都將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教育法》和《職業教育法》等法律法規也制定了關于校企合作的一些條款,但具體的實施細則并不健全,校企雙方權利義務責任不明確,各級政府也沒有下達相關文件明確政策和資金上的配套措施。因此,“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沒有法律和政策制度上的保障,實施的難度和阻力是較大的。
2.“校企”合作深度有待加強:在實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過程中,需要高職院校和企業加強溝通合作,共同搭建育人平臺。改革過程中任何一方的消極懈怠,都會嚴重影響合作的順利進行,也就無法形成穩定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尤其當涉及到核心技術研發和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合作的困難尤為突出,學校專業和課程的設置受資源限制,無法充分融入行業發展的先進理念,很多方面達不到企業的標準和要求,同時,高職院校與企業在人才交流方面也缺乏完善的雙向融通渠道,導致合作流于表面,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三、“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發展原則
(一)逐級發展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推進和實現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時間去慢慢磨合、優化,所以我們要堅持逐層推進、逐級發展的原則。高職院校和企業應該根據自身的基礎條件、專業特色和發展方向,不斷挖掘自身的優勢,突出特色,推進校企合作。
(二)突出重點
產業融合是一種多元主體的合作模式,即使在同一地區,不同的學校和企業合作發展側重點也是有所區別的,如果要突出雙方的優勢,必須加強合作,確立并突出產教融合的重點專業、重點項目,從而帶動其他專業產教融合的發展。
(三)責任共擔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兩大主體是高職院校和企業,高職教育改革對校企的發展都起到了根本性的推動作用,校企合作能為雙方帶來利益,自然應主動承擔合作過程中的責任和風險。
四、“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徑
(一)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性作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按照西方發達國家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經驗,每一項改革都需要國家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予以保障,比如澳大利亞的“新學徒計劃”、德國的“雙元制”等。如今,我國推行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職教育改革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它己作為國家戰略納入到經濟發展和教育改革進程之中,許多地方政府對校企合作的政策性支持進行了積極探索,并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條文,但是在國家層面的法律法規依然一片空白,沒有具體的實施和管理辦法。政府應圍繞“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職教育改革工作,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規,為改革提供法律保障。
除了法律制度上的支持,政府還應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一方面設立專項資金,大力支持各省市高職院校實施改革,另一方面可以借鑒英美等國家的經驗,給予間接性的鼓勵,例如:對校企合作成效顯著、成果豐富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等。
(二)提高高職院校的綜合實力
高職院校只有提高自身的綜合實力,才能培養出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高素質專業人才,才能具備創新的能力,幫助企業解決技術上的難題。校企合作不暢順的一個主要原因在于高職院校的綜合實力不強,一方面表現在專業、課程設置與企業實際需要不相符,教學內容滯后,跟不上產業發展,實踐教學水平低,導致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差;另一方面則表現為高職院校的師資力量薄弱,無法為高職院校教育改革和企業的技術升級提供支持。因此,高職院校應加強專業特色,結合地區經濟產業發展情況合理設置專業,專業課程的設置應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相并重的原則,引入行業企業的技術標準和崗位能力要求,重建課程體系,加大創新類課程的開發,找到教學內容與崗位技能的契合點。
此外,教學過程也應進一步改革優化,實現“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確保人才培養符合就業市場的需求。另一方面,高職院校還應重點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立健全人事管理制度和激勵機制,充分調動教師的學習、工作積極性。學校應根據教育部的“雙師”素質教師認定標準,制定“雙師”能力培養方案,將個人與集體進修、培訓有機結合,安排教師到企業實踐鍛煉,下企業參與技術開發和崗位管理等工作,這樣就可以有效提升教師的理論和實踐水平。
(三)搭建創新平臺,促進產教融合
第一,搭建科技創新平臺。高職院校與合作企業共同建立技術創新研究院,在學校現有的實踐平臺基礎上,建立優勢突出的研究機構,放大人才和技術的集聚效應。同時培育申報政府創新平臺,加大資金和技術投入力度,推進地區特色產業的平臺培育和建設,建立工程實驗室等特色平臺。學校還應該圍繞自身的專業優勢,整合資源,吸引企業創客、學生創客等各種創業群體。
第二,搭建成果轉化平臺。跟蹤技術——成品的全鏈條發展過程,依托高職院校現有的科研成果通過技術創新研究院,加強與企業的溝通合作,緊密結合產業及企業的發展需求進行技術和產品的研發,推動科技成果市場化。
第三,搭建技術轉移平臺。高職院校應該以內部培育為主、以外部引進為輔,將學校已有的和引入的科研成果進行集成轉化,加速科技成果的轉移,促進當地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建設大學生創業園,出臺鼓勵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專項基金,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資金上的支持。
五、結語
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下,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這需要政府、企業和學校三方的共同努力。政府應加大“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性支持,出臺、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推行優惠的稅收政策,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企業應積極與學校開展校企合作,為學生和教師提供完善的實踐平臺,為學校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提供重要的參考信息;學校應該適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為人才和教師創造良好的發展機遇,搭建各種創新平臺,切實促進產教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