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娟
摘 要: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高中教師主要的教學任務就是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但是當今的教學理念還需教師注重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隨著教學理念的變化,教師的教學手段也要得到相對應的變化。基于此,將對如何在核心素養的理念下組織學生開展高中化學的教學活動進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教學對策,旨在推動學生的綜合發展。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高中化學教學;教學心得
在高中教學階段,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不僅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幫助學生度過應試考試,同時也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科思維,增強學生的人文認知。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應該注重對自身的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思維進行適當調整,結合核心素養的理念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創新教師的教學手段,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通常都會結合單一性的師生授受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有時為了縮減教學的時間,還會對學生實施“填鴨式”的教學手段[1]。在這兩種單向的教學手段下,學生往往會對學習產生較強的恐懼心理以及抵觸心理,同時也會形成較大的學習壓力。因此,在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下,教師就應該注重調整自身的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模式,適當地優化教學手段,降低學生的學習壓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當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與氫氣相關的知識時,就可以結合如下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在正式開展教學活動之前,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一只氫氣球,并結合信息技術構建相關的教學課件。在正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舉出這樣的例子“同學們,你們都玩過氫氣球嗎?”在提出這樣的問題的同時,教師可以拿出準備好的氫氣球,以此激發學生的注意力。當學生能給出肯定回答后,教師可以進行下一環節,要求學生觀察這個氫氣球,并設想其為什么能夠飄浮在空中。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地滲透氫氣的性質知識,也可以適當地引導學生了解教學課件中的知識,引導學生推出“氫氣密度比空氣密度小”,以此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回答。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有效提升自身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學習質量,同時也能夠提升自主分析能力以及思維能力,從而有效推動自身核心素養的形成。
二、注重化學實驗的教學,提升學生的實驗能力
在高中化學教學的過程中,通常會涉及較多的實驗內容。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教師通常會認為實踐性的活動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所以在講解實驗內容的時候,教師大多會選擇口頭敘述[2]。但是這種模式不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無法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教學的知識。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應該注重適當地引入實踐性的實驗活動,以此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實踐能力。
比如,當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木炭還原氧化銅”這一實驗時,就可以結合如下方式進行實驗教學:首先,在正式開展實驗之前,教師需要結合教材內容組織學生對實驗的流程進行了解,以此加強學生的理解基礎。同時在此過程中,教師還應該注重引導學生了解實驗中的注意事項,保證學生的安全,同時也能夠保證實驗的穩定開展。當準備工作結束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自主開展實驗,得出正確的實驗結果,也就是氧化銅自身的光澤感提升,石灰水變渾濁。當學生完成教學實驗,教師也需要組織學生進行總結工作,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穩定發展。
三、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
在高中教學階段,學生通常會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而形成較大的學習壓力。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適當地為學生營造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教學情境,以此優化學生的學習心態,使得學生能夠放下心中的焦慮,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從而有效提升學習質量[3]。
比如,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計算機設備為學生播放一些與化學相關的小故事以及紀錄片,以此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認知范圍,從而有效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此外,在教學之余,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地開展一些時間性的課外活動,以此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綜上所述,在素質教育理念不斷深入的當前時代,結合核心素養的教育理念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是教師需要注重的新的教學任務之一。在核心素養的理念下,學生會對知識形成自我的認知,也能夠有效提升自身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就應該對這一教學模式加以重視。此外,在結合核心素養教學理念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還應該適當地引入實踐性教學活動,在活動中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惠文.淺談學科核心素養視角下的高中化學教學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8(11):27.
[2]劉小玲.淺談學科核心素養視角下的高中化學教學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8(9):167-168.
[3]許雪輝.淺談學科核心素養視角下的高中化學教學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8(1):172.
編輯 姚曉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