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興趣是學生學好數學的首要條件,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是教師的首要任務;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引導學生發展思維和能力的培養是教師的重要任務;適時調控學生的認知心理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只要我們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努力提高教學效率,就能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關鍵詞:高效課堂策略;求知欲;溝通新舊知識;動手操作;培養能力
一個人素質的形成,遺傳是物質的前提,教育是主要途徑,環境是重要因素,其中教育的影響尤為突出。學校的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人才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堂教學的水平和質量。因此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深入到課堂教學中去,以下是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 培養學生興趣,激起求知欲
要想使學生上好課就得千方百計點燃學生心靈的興趣之火。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使之成為推動求知的一種強烈的內驅力,讓學生不是把學習數學當成一種沉重的負擔,而是讓數學成為學生們自覺追求的東西。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非天生,需要靠教師的積極引導和培養。
例如,在數學競賽輔導班,教學“雞兔同籠問題”。有鴕鳥、袋鼠在一起共23頭,56只腳,求鴕鳥、袋鼠頭數。學生們面對這個問題議論紛紛,不少學生感到無從下手面露難色。為激發學生的興趣,這時我下令:“鴕鳥和袋鼠準備賽跑。”聽到預令,袋鼠直立,鴕鳥昂頭。稍作停頓,讓學生展開想象,相互交換意見。接著說:“現在它們每頭落地的腳各有兩只,上面共有23個頭,落地的腳共有多少只?”“46只。”“少了多少只腳?”“10只。”學生恍然大悟,每個學生動筆,通過計算得出袋鼠有5頭,鴕鳥有18頭。應用假設法,抓住問題的關鍵,啟發誘導,使問題變得有趣、明白。抓住雞兔同籠應用題解法實質,用來解些非整數的“雞兔同籠”應用題,如較復雜的工程問題和分數、百分數應用題。使學生感到學習數學不那么枯燥無味,學得生動、活潑。
二、 溝通新舊知識,注重基礎訓練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注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要善于抓住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連接點,剖析舊知識的分化點,通過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真正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有針對性地注重加強學生的基礎知識訓練。
例如,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教學時,先引導學生復習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它們是用割補或拼合的方法,把各自分別轉化為已知面積公式的圖形推導出公式的。如,轉化為長方形,接著問:圓是否也能割拼成已知面積公式的圖形?通過操作,由具體到抽象,讓學生弄清圓面積公式的由來,先將一個圓平均分成16等份,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再將一個圓平均分成32等份,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比較上面拼得的兩個長方形。當圓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所拼的長方形就怎樣?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寬、高分別與圓的什么有關?根據以上的操作和想象你能不能推導出圓面積計算公式?(S圓=S長方形=a×b×h=πr2)接著在教師啟發下,讓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向深度、廣度拓展。學生分組討論,圓剪拼成近似于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也可推導出面積計算公式。這樣由舊知識引出新知識,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多角度思考問題,既使學生扎扎實實學到數學基礎知識和技能,又調動和激發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 引導動手操作,發展學生思維
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智慧始于動作,認識一個對象就是對它采取行動,改變它,以便當那種轉變的機制和轉變活動本身聯系起來發生作用的時候來掌握這種轉變的機制。
在學生獲得幾何形體的知識的發展空間觀念的過程中,視覺和觸覺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學時要讓學生多種器官參與活動,要廣泛應用觀察、觸摸、實際操作、測量、實驗等方法,加強感性認識,為向抽象思維過渡打基礎,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就易于形成。例如,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借助學生動手操作,揭示規律,引導概括出分數的基本性質。具體做法是:用幾個全等的長方形、正方形或圓形等紙片,讓學生自己動手剪、折、畫、疊,老師給學生幾組分子、分母不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數。如(1)12、24、612;(2)23、69、1218等。學生發現盡管每組各分數不同,但分數的大小都相等。接著老師啟發,板書寫出算式,并提出若分數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零”,以上的算式成立嗎?師生共同討論、觀察、比較分析歸納出分數的基本性質。通過數形結合的操作,促進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和諧發展,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有效措施。
四、 教會學習方法,重視培養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思維方法的指導和訓練,就利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既要使學生學會,更要使學生會學,提高探究與獲得新知識的能力。為了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數學應用題過程中,引導學生參與分析解題思路,緊扣“從哪里、怎么想、為什么這樣想”。逐步培養學生形成條理,有程序合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如在教學工程問題應用題時為學生答疑解難,培養學生有條理的思維能力。例如一道課堂練習題:一項工程,由甲、乙來做,甲單獨做10天完成,甲、乙合做4天后,乙又做了5天才完成。如果乙獨做,幾天才能完成?這是一道比較特殊的工程應用題,在分析過程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幫助指導學生進行分析。已知甲單獨做10天完成,也就告訴我們甲的工效是110,但沒有告訴我們甲、乙合做這項工程所需的時間,即甲、乙的工效和。因此用工效和減去甲的工效,求出乙的工效,這種思路是行不通的。那么,這道題應如何解答呢?這時必須引導學生打破常規,轉換思維。由于題目中告訴我們甲的工效,甲、乙合做4天和乙又做了5天可以啟發學生找出甲、乙單做這項工程所用的天數,即:甲、乙合做4天可看作甲獨做4天,乙也做了4天,又做了5天,也就是乙共做了(4+5)天。這樣就把原題轉化為:“一項工程,由甲、乙來做,甲單獨做10天完成,甲先做4天后,剩下的由乙做9天才完成任務。如果乙單獨做幾天才能完成?”通過轉化這道題就不難解答了。通過以上練習,學生拓寬了思路,悟出解題規律,提高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解題能力。
參考文獻:
[1]趙均培.對小學數學教學策略的幾點看法[J].科技資訊,2013(17).
[2]羅弟榮.淺談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教學策略[J].新課程(上),2017(1).
作者簡介:
鄭東婷,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外山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