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仲杰
【摘 要】核心素養體系總體框架的確立,為高中生物教學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使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從高考導向轉變為個人的全面發展導向。本文以“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人教版必修1)的教學設計為例,從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四個方面,探討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關鍵詞】高中生物;核心思維;生物教學;培養策略
核心素養的內涵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高中生物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四方面:生命觀念、科學思想、科學探究、社會責任。
1.在概括中滲透生命觀念
生命觀念是構成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生物學特質,是生物學學科育人價值最為顯著的表現。高中生物的生命觀念主要體現為進化觀不同于生物學概念,然而二者之間卻又形成聯系,生命觀念是在生物學概念的基礎上,對生命現象及其關系、特性等方面的抽象概括或宏觀理解。在“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的教學中,學生對蛋白質的了解遵循“結構——功能”的認識規律,先從蛋白質的基本構成單位即氨基酸的結構入手,探究氨基酸的結構通式,在理解脫水縮合概念的基礎上,掌握二肽的形成過程,從中理清蛋白質分子的空間結構,最終理解蛋白質功能多樣性。在分析與探究的過程中,學生認識到: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從中樹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蛋白質之所以承擔如此眾多的功能,是因為蛋白質的結構十分復雜。將蛋白質這種復雜的分子細分,它是由分子簡單的氨基酸構成的。教學實踐表明,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生命觀念的滲透并非是簡單的概念或結論的植入,而是需要教師具有較高的學科視野與深厚的課例設計功底,學生對生命觀念的理解與領會也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的,恰如生物核心素養的形成,要功夫在平時。
2.在追問中培養科學思維
科學思維構成科學探究的基礎。高中生物的理性特征明顯,而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使其在解釋生命現象或規律時,能夠選用歸納與概括、演繹與推理、模型與建模、批判性思維等方法。在“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的教學中,為認識蛋白質的結構,需要先探究氨基酸的結構:首先,觀察結構通式,不同的氨基酸在結構上只是什么不同?那么甘氨酸和丙氨酸的R基是什么?其次,觀察結構通式,氨基酸們都擁有哪些相同的元素?那么蛋白質呢?最后,再來觀察結構通式,和剛才的4種氨基酸,問道:如果說從氨基和羧基的角度來看這些氨基酸又有哪些共同結構特點。學生思考同時,引導學生從氨基和羧基的數量、氨基與羧基的連接方式兩個方面考慮。在學生明確了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之后,教師可設疑啟思:氨基酸的種類有限,大約有二十來種,然而蛋白質分子的數量卻數不勝數,你能解釋其中的原因嗎?學生通過思考,深入教材內容,進一步明確:氨基與羧基的結合方式不同,其結合之后的分子結構自然存在差異,也就構成了蛋白質種類的繁多,進而影響了蛋白質功能的多樣性。很多情況下,問題不單單是引導思維的紅線,還是給學生想象力插上翅膀的神來之筆。在教學過程中發現,氨基、羧基、肽鏈等生物學術語較為抽象,教師便設計問題:假設你們就是兩個氨基酸分子,要形成一種物質應該怎樣連接起來呢?學生的想象力瞬間被激活,他們很快就談論并弄清了不同概念及其聯系。課堂教學實踐表明,學生的層層追問有助于其歸納與概括、演繹與推理等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而高中生物教材的知識網絡體系的構建與完善,也同樣需要在問題的引領下逐漸形成。
3.在聯系中注重科學探究
科學探究是生物學作為科學的重要特征。高中生物教學實踐中,教師盡量不要給學生呈現出已有的結論或答案,而是要引導學生對現實世界進行思考與探究,將生物學現象轉化為生物學問題,并針對問題能夠展開一系列的科學探究活動,或觀察,或提問,或實驗,或交流,從中感知科學探究的魅力。在“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的教學中,在學生弄清“楚氨基酸是蛋白質的基本構成單位”之后,教師讓幾個學生上黑板畫出常見的氨基酸的幾種結構,其他同學觀察,找出氨基酸結構的共同點:結構的中心是碳原子,-NH■稱之為氨基,-COOH稱之為羧基,-H為氫原子,那么與另一個鍵連接的那個不同基團我們用一個-R基來表示。根據觀察,寫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根據結構通式觀察蛋白質的基本元素,理解蛋白質的形成過程:首先由化學元素C,H,O,N,P,S等形成氨基酸,再由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肽鏈,肽鏈經過一定的加工形成蛋白質。因肽鏈上的氨基酸種類、數量、排列不同,其形成的蛋白質分子的空間結構也不同。自然而然,蛋白質的種類也有所差異。這樣,學生在明確了氨基酸的結構通式之后,對蛋白質的的結構的多樣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與把握。其實,科學探究并不止步于課堂,生物核心素養視域下的科學探究意在讓學生養成觀察與思考、提問與假設、實驗與求證、交流與討論的學習能力與求知態度。
4.在應用中培養社會責任
社會責任是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品格、能力外顯的途徑,是核心素養的外化形式。高中生物教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與方法的獲得,還應當有對社會、對人類、對自身的擔當與責任。傳統應試導向的生物課堂,學生陷在題海中根本無暇顧及社會,更無法跳出教材去思考生物學現象,其責任意識自然薄弱,而核心素養導向的生物教學則是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與個人擔當,使其學以致用,并以用促學。在“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的教學中,學生明白了蛋白質的空間分子結構,結合實際探討蛋白質的功能:結構蛋白構成細胞和生物體;酶具有催化作用;激素蛋白質具有調節作用;運輸蛋白質具有運輸作用;抗體具有免疫作用。由此可見:蛋白質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性。這時,為了激發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教師不妨鏈接資料以引導學生關注現實:2003年,安徽阜陽大量嬰幼兒食用劣質奶粉后變成“大頭娃娃”的社會實踐已經過去十多年,但食品安全的問題仍刺激著人們的神經。這些奶粉因脂肪、蛋白質等的含量嚴重不足,讓本該快速生長的嬰幼兒營養不良,甚至停止生長。聯系所學內容,你怎么看待這件事?針對部分受到劣質奶粉喂養的嬰兒,該如何補救?學生通過思考、交流、探討,明確:蛋白質的功能(生長、免疫、調節等)眾多,長期食用空殼奶粉容易造成嬰兒的蛋白質嚴重匱乏,影響身體發育,甚至危及生命。補救方法:補充蛋白質,如食用蛋白粉、注射球蛋白,吃肉、奶、禽、蛋等。化學是一門實用性較強的學科,這種看似與高考的關聯不十分密切的社會事件,恰恰是學生思考人類與社會的契機,是培養學生社會責任與個人擔當的關鍵環節,也最能體現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
總之,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并不拘泥于某種模式或范例,重在引發學生主動求知,使其在發現與提問、思考與探究、求證與交流中重新定位人類、自然、自我的關系,從而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現象,揭示生物特性及規律,提升個人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洪永清.對發展學生“生物學核心素養”課堂教學的思考[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7(10):4-6
[2]肖安慶,顏培輝.高中生物核心素養的內涵與培養策略[J].中學生物學,2017.33(03):71-73
[3]鄭秀海.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J].名師在線,2018(06):43-44